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2-27
經義:
本詩諷刺了衛國第十六位國君衛惠公。他與其父衛宣公、其子衛懿公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代昏君。
衛惠公少年即位,卻不虛心學習治國理政的方法。華服在身,傲慢無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所以衛國大夫作此詩以諷刺之。《毛詩序》云:“《芄蘭》,刺惠公也。驕而無禮,大夫刺之。”鄭玄箋注云:“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謂有才能,而驕慢於大臣,但習威儀,不知為政以禮。”
這一解釋符合詩中的“童子”身份,也符合歷史事實。《左傳·閔公二年》明確記載,惠公初繼位時年紀尚小。據推算惠公當時只有十五六歲。
當初,衛宣公和夷姜私通生下伋,長大後為伋娶齊國女子。宣公見齊女貌美就自己娶了,是為宣姜,宣姜生下了壽和朔。宣公是在隱公四年(西元前719年)冬天即位的,假設他在即位後的第二年娶的宣姜,那麼到魯桓公十二年(西元前700年)宣公去世、惠公即位時,已經過去了19年。而公子朔還有一個哥哥壽,所以宣公約在即位後三四年才生了惠公,據此推算惠公即位時也就是十五六歲的樣子。《毛詩注疏》:“經言童子,則惠公時仍幼童。童者,未成人之稱,年十九以下皆是也。閔二年《左傳》曰:‘初,惠公之即位也少。’杜預云:‘蓋年十五六。’杜氏以傳言‘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伋子,為之娶於齊而美,公娶之。生壽及朔’。言為之娶於齊,則宣公已即位也。宣公以隱四年冬立,假令五年即娶齊女,至桓十二年見經,凡十九年,而朔尚有兄壽,則宣公即位三四年始生惠公也,故疑為十五六也。”
衛惠公之世,經過莊公和宣公兩代君主失道、失禮、失治,衛國已經在衰亡之路上漸行漸遠。惠公即位後,沒有直面衛國的問題,更沒有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他只知戴著當時成年男子所佩戴的飾物,耀武揚威,全無心思學習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規範——禮法,這是十分危險的。
就如同我們今天一些人,看不到現實是歷史的延續,一味照搬西方政府的治理經驗,而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視而不見,更不用說深入其中弄清楚中國自己的模式和特色了——他們粗暴否定中國持續四千多年的成功治理經驗,卻以不可持續的“現代西方”為師。悲夫!
此詩題為《芄蘭》,以芄蘭起興,這是因為芄蘭柔弱,它一般在地上蔓延生長,得依傍才能站起。芄蘭飽含著衛國人的一種期許,惠公少年為君,當如芄蘭一樣,柔潤溫良,懂得收斂。西漢毛亨傳:“芄蘭,草也。君子之德當柔潤溫良。”鄭玄箋注:“芄蘭柔弱,恒蔓延於地,有所依緣則起。興者,喻幼稚之君,任用大臣,乃能成其政。”
假如衛惠公能以臣子為依傍,守禮法、行正道,賢能共治,勤政為民,衛國的局面或將改變;冰冷的歷史現實是,惠公只知佩刀佩玉,在威儀上下功夫,虛有其表,忽視治國大法——衛國失去了重新振作起來的機會。
經文:
芄蘭之葉,童子佩
語譯:
芄蘭溫潤枝條細,童子身佩成人觿。雖然身佩成人觿,怎如眾臣有能力?佩刀瑞玉有身份,紳帶搖曳風度顯。徒有華飾善威儀,哪知為政須以禮。
芄蘭阿娜枝條細,童子雖小身佩韘。雖然童子身佩韘,怎如眾臣有實力?佩刀瑞玉有身份,紳帶搖曳風度顯。徒有華飾善威儀,哪知為政須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