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2-13
經義:
《淇奧》是《衛風》首篇。但《邶風》《鄘風》都說衛事,這是因為邶、鄘、衛三地都在衛地。
武王滅商後,分殷都朝歌周圍的京畿地區為邶、鄘、衛,將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別封在此三地,以監視封在殷都的紂王之子武庚,史稱“三監”。武王病逝後,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他們發動叛亂。周公東征平定三監之亂,成王把邶與鄘劃給了衛國,同時封康叔於衛,他是第一代衛國君主。之所以稱“康叔”,當是此地有康丘之故。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系年》記載:“乃先建衛叔封於康丘,以侯殷之餘民。”邶在今湯陰縣東南的邶城附近,鄘在今衛輝市的倪灣附近,衛在今浚縣的衛賢鎮附近。
《淇奧》是歌頌衛國第十一位國君武公的詩。衛武公文武全才,為史家所稱道。有記載說,《大雅·抑》和《小雅·賓之初筵》皆出自他的手筆。
《史記·衛康叔世家》對武公生平的記載較多:西元前813年,衛釐侯去世,太子共伯余繼位。共伯的弟弟公子和深受釐侯的寵愛,釐侯給了和許多財物。和便用這些財物收買一些武士,在釐侯的墓地偷襲共伯,逼迫共伯跑進釐侯的墓道自殺身亡。衛國人因此將共伯葬在了釐侯的墓旁,諡號共伯,並擁立和當了衛侯,即衛武公。武公即位後,繼承康叔時的政治路線,百姓和睦團結。西元前771年,犬戎殺了周幽王,武公率領軍隊幫助周室平叛戎亂,立下了汗馬功勞,周平王因此冊封武公為公爵。“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余立為君。共伯弟和有寵於釐侯,多予之賂。和以其賂賂士,以襲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釐侯羨(羨,通“埏”,墓道——筆者注)自殺。衛人因葬之釐侯旁,諡曰共伯,而立和為衛侯,是為武公。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為公。”
除了重整衛國、尊王攘夷的赫赫功業,武公還以好學聞名於世。據《國語·楚語上》,衛武公已經九十五歲了,還不忘告誡國人:“從卿以下到大夫眾士,只要在朝中的,不要認為我老了就不再幫助我,在朝廷必須恭敬從事,早晚都要告誡我。哪怕聽到一兩句諫言,一定要記住並轉達給我,以此來訓導我。”後來他去世了,人們都稱他為智慧聖明的武公。“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師長,大夫的意思——筆者注)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及其沒也,謂之睿聖武公。”
正是因為其文治武功,詩人才稱頌武公的美德。武公不僅有文才,還能聽取眾人的勸諫,扶助王道,合乎周禮,所以後來入周王朝任職。《毛詩序》云:“《淇奧》,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於周,美而作是詩也。”
孔子從《淇奧》中,讀到了“學積成聖”的道理。他說:“於《淇奧》,見學之可以為君子。”(《孔叢子·記義》)詩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甚至成為中國文化中探討學問的代名詞。
衛武公和後來的齊桓公、晉文公一樣,都是通過篡弑獲立,為何《詩經》《春秋》都讚美他們的豐功偉績呢?這是因為他們能夠為天下國家建立大功勳,造福人民。《毛詩注疏》解釋說:“(武公)殺兄篡國得為美者,美其逆取順守,德流於民,故美之。齊桓、晉文皆以篡弑而立,終建大功,亦其類也。”
不同於後世那些道貌岸然的腐儒,古聖先賢對人不求全責備,他們品評人物的重要標準是一個人對人民的實際貢獻!
經文:
瞻彼淇奧,綠竹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
語譯:
遠望淇水彎又彎,綠竹婀娜生兩岸,有位君子文斐然,才學精到如切磋,修學成器如琢磨。莊嚴博大有內涵,光明磊落威儀顯,文采風流君子呀!始終令人難忘懷。
遠望淇水彎又彎,兩岸綠竹鬱蔥蔥,有位君子文斐然,寶石充耳亮瑩瑩,帽上美玉閃如星。莊重大氣有內涵,光明磊落威儀顯,文采風流君子呀!始終令人難忘懷。
遠望淇水彎又彎,綠竹茂密連成片,有位君子文斐然,才學精練如金錫,品德高尚如圭璧,大方曠達又寬弘,乘車出行風度翩,談笑風生有妙趣,平易近人多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