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5-02-08
經義:
中華文明被稱為“禮義文明”,禮義的核心就是名分——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名位)及其相應的責任(職分)。追根溯源,名學即來自禮官,因為古代名位不同,所行的禮也不同。《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名”在社會生活中被如此重視,以至於先賢認為它是社會治理的根本。《國語·周語下》說:“名以成政。”《韓非子·揚權第八》說:“用一之道,以名為首。”
所以古人重視“以名為教”——名教大致包括三個維度:一是名分,二是名聲,三是名利。
先秦法家、刑名法術之學強調名分,循名責實,人人都盡職盡責,這樣的社會當然強大。《諡法》也說:“名實不爽(爽,這裏是違背的意思——筆者注)曰質。”“名與實爽曰繆。”從諡號中我們也能看到古人對名實相副的重視。
名實相副,德位相配,服務大眾,自然會聲名遠播。古人以此激勵榮譽和節操(名節)。南北朝文學家顏之推在回答聖人為何“以名為教”時說:那是為了勸勉大眾,勸勉人們樹立好名聲,就可以指望他們有與名聲相符的行為。勸勉人們向伯夷學習,成千上萬人就可以樹立清白的風氣了。勸勉人們向季劄學習,成千上萬人就可以樹立仁愛的風氣了。勸勉人們向柳下惠學習,成千上萬人就可以樹立忠貞的風氣了。勸勉人們向史魚學習,成千萬人就可以樹立正直的風氣了。做善事,樹名聲,好像建築房屋、栽種果樹,活著時能得到它的好處,死後還可以把好處留給後人。世上急於追逐名利的人,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顏氏家訓·名實篇》:“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劄,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史魚,而千萬人立直風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猶築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世之汲汲者,不達此意。”
遺憾的是,東漢重名節,沽名釣譽之徒大增。當代則人人汲汲於名利,名與利的根本——名分,反而少有人重視了,這難道不是我們時代的悲劇嗎?道德體系沉淪,社會治理低效,都不能不說與此相關!
諡,是周以後名教的重要內容。指帝后、諸侯、卿大夫等死後,依據其功績大小評定的具有褒貶意義的稱號。《諡法》開宗明義指出:“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作者甚至將死後蓋棺定論的諡號,和生時的爵位車服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西漢劉向在《五經通義》中明確指出了諡法的教化作用:“諡者,死後之稱,累生時之行而諡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諡,所以勸善戒惡也。”
古今學者們對諡法起源於何時爭論不休,但西周諡法已經存在卻是顯著的事實,儘管不一定出現在周公、太公的時代。從《諡法》的內容上看,這麼多諡號當是經過長期累積、整理的結果。事實上,兩漢仍不斷有新的諡號出現。
南北朝時,諡法變得輕濫,諡號亦多美諡,逐步失去了其“勸善戒惡”的社會功用。明清基本取消了惡諡(清代竟然無一惡諡)——諡法實際已經名存實亡。
一個良好的社會制度會因為其本質被掏空而死亡,我們怎能不因之而戒懼呢!
經文:
維周公旦、太公望
德象天地曰帝。
靜民
仁義所在曰王。
賞慶刑威曰君,從之成群曰君。
執應八方曰侯。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
剛強直理曰武,威強睿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
大志多窮曰
敬事供上曰恭,尊賢貴義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
照臨四方曰明,
威儀悉備曰欽。
大慮靜民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
有伐而還曰
博聞多能曰憲。
聰明叡哲曰獻。
溫柔聖善曰懿。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協時
大慮
執心克莊曰齊,
安民立政曰成。
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
敏以敬順曰
昭德有勞曰昭,
保民
強毅果敢曰剛,追補前過曰剛。
柔德考眾曰靜,
治而
由義而濟曰景,布義行剛曰景。
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不隱
強以剛果曰威,猛以強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
辟土服遠曰桓。
道德純一曰思,不
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
柔質
能思辯眾曰元,行義
兵甲
克殺
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
述善
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
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
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見鬼能曰靈,好祭鬼神曰靈。
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
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勞祀曰悼,恐懼從處曰悼。
不思忘愛曰刺,
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
在國逢難曰湣,使民折傷曰湣,在國連憂曰湣,禍亂方作曰湣。
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
蚤孤
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禮曰魏。
去禮遠眾曰煬。
容儀恭美曰勝。
威德剛武曰圉。
聖善周聞曰宣。
治民克盡曰使。
行見中外曰愨。
勝敵壯志曰勇。
狀古述今曰譽。
心能制義曰度。
好和不爭曰安。
外內
不生其國曰聲。
名實
不悔前過曰戾。
溫良
勤政無私曰類。
好變動民曰躁。
慈和遍服曰順。
危身奉上曰忠。
息政外交曰
彰義掩過曰堅。
內外賓服曰正。
華言無實曰誇。
教誨不倦曰長。
愛民在刑曰克。
嗇於賜與曰愛。
逆天虐民曰抗。
好廉自克曰節。
擇善而從曰比。
好更改舊曰易。
名與實爽曰繆。
思厚不爽曰願。
貞心大度曰匡。
合,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乂,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
語譯:
周公旦、姜太公開創王道事業,在牧野之戰中建立蓋世功勳,死後安葬,需要給他們制定諡號,於是製作諡法。諡,是評價其行跡。號,是表彰其功勳。車馬服飾,是彰顯其爵位。因此行跡偉大就獲大名,行跡渺小就獲小名,行跡在於自己,名號要靠別人評定。
全心為民無為而治的稱為“神”。
稱舉他人之善符合實情的稱為“聖”,恭敬賓客謹守禮法的稱為“聖”。
效法天地,德行崇高博大的稱為“帝”。
安定百姓以法治國的稱為“皇”。
施仁義於天下的稱為“王”。
執中行權賞罰嚴明的稱為“君”,受萬民擁護追隨的稱為“君”。
樹立志向顧及眾人的稱為“公”。
順應民意積極作為的稱為“侯”。
心志專一不懈怠的諡號“簡”,謙遜平和不挑剔的諡號“簡”。
效法大道經營天下的諡號“文”,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諡號“文”,勤學好問的諡號“文”,慈惠愛民的諡號“文”,體恤百姓紓困解難的諡號“文”,推位讓賢成人之美的諡號“文”。
堅強無畏而理直氣盛的諡號“武”,威猛強悍而英明有德的諡號“武”,戰勝禍災又平定動亂的諡號“武”。
匡正百姓使能服從的諡號“成”。
自大妄為而多遭困阨的諡號“惑”。
恪盡職守尊奉君上的諡號“恭”,推崇賢德重視道義的諡號“恭”,尊重賢能禮敬謙讓的諡號“恭”,知過能改的諡號“恭”,擔責任事堅定不移的諡號“恭”,愛護百姓扶持兄弟的諡號“恭”,遵守禮儀善待賓客的諡號“恭”,體諒父母不足過失的諡號“恭”,尊順長輩勸人向善的諡號“恭”。
洞察四方關照萬民的諡號“明”,遏制誣陷平息爭訟的諡號“明”。
內懷威德外整儀容的諡號“欽”。
深謀遠慮穩定民生的諡號“定”,安定百姓效法先賢的諡號“定”,品行純正無有差錯的諡號“定”。
不以君威拒臣諫爭的諡號“德”。
開疆辟土建功立業的諡號“襄”,征戰沙場建立軍功的諡號“襄”。
得勝後及時班師謀和的諡號“僖”,思慮深遠又能納諫的諡號“僖”。
見聞廣博又多才多藝的諡號“憲”。
聰明睿智的諡號“獻”。
溫和柔順明理純善的諡號“懿”。
能使五世祖宗都安寧的諡號“孝”;寬惠下民尊愛親長的諡號“孝”;依時依禮祭祀祖先的諡號“孝”,繼承祖德不相違背的諡號“孝”。
殫精竭慮成就氣節的諡號“考”。
心志堅定恭敬克制的諡號“齊”,輔佐得當促使成功的諡號“齊”。
年成豐而民和樂的諡號“康”,安於治理樂於為民的諡號“康”,能使百姓平安喜樂的諡號“康”。
安定百姓建立良政的諡號“成”。
外施恩德內守道義的諡號“穆”,正直坦率表裏如一的諡號“穆”。
機敏恭敬又順道而為的諡號“慎”。
弘揚德行勞苦有功的諡號“昭”,聖名傳遍四方的諡號“昭”。
安養百姓守護長者的諡號“胡”,年高長壽的諡號“胡’。
心志堅毅行事果敢的諡號“剛”,事後彌補過錯損失的諡號“剛”。
溫和仁愛善待民眾的諡號“靜”,謙恭有禮沉穩少言的諡號“靜”,寬宏樂觀而得善終的諡號“靜”。
治理完善而無災禍的諡號“平”,依法度行事不逾矩的諡號“平”,頒佈綱領整治紀律的諡號“平”。
遵循道義以濟世安民的諡號“景”,宣揚道義而篤行堅定的諡號“景”。
行為清白堅守節操的諡號“貞”,深思熟慮謀取成功的諡號“貞”,不逃避不苟且的諡號“貞”。
強力而剛毅果敢的諡號“威”,勇猛而強力果敢的諡號“威”,堅定有力伸張正義的諡號“威”。
開闢疆土遠人順服的諡號“桓”。
遵道守德純正完備的諡號“思”,使萬民免受災禍的諡號“思”,反求諸己自省進取的諡號“思”,反省檢討所犯過錯的諡號“思”。
性情寬柔慈愛百姓的諡號“惠”,愛護百姓樂於施恩的諡號“惠”。
性情寬柔善於納諫的諡號“慧”。
深思洞察辨人識物的諡號“元”,行義事悅民心的諡號“元”,籌建新國都的諡號“元”,主持正義推行德政的諡號“元”。
多次興兵作戰的諡號“莊”,強攻固守制敵屈服的諡號“莊”,為國捐軀死於荒野的諡號“莊”,屢次征戰討伐的諡號“莊”,兵力強而不耀武的諡號“莊”。
逞刑戮、施暴政的諡號“夷”,心思安穩平易近人的諡號“夷”。
堅守正義弘揚善行的諡號“懷”,慈惠仁德而短壽的諡號“懷”。
日夜戒慎嚴於律己的諡號“敬”,勤勉為公恭敬從事的諡號“敬”,遵守法度平易謙和的諡號“敬”,遵法守則堪稱典範的諡號“敬”。
宣說善道卻不踐行的諡號“丁”,宣說義理卻不遵從的諡號“丁”。
以武立功安定百姓的諡號“烈”,承繼祖德發揚功業的諡號“烈”。
剛強治事而成就功業的諡號“翼”,深謀遠慮的諡號“翼”。
作風剛強事業有成的諡號“肅”,心志堅定而有決斷的諡號“肅”。
愛護百姓善於治理的諡號“戴”,主持禮儀沒有差錯的諡號“戴”。
死後了卻生前心願的諡號“靈”,任性胡為但未傷國本的諡號“靈”,精通鬼神之事的諡號“靈”,不經努力而成名的諡號“靈”,死後現出鬼神之態的諡號“靈”,喜好祭祀鬼神的諡號“靈”。
短壽夭折未及成年的諡號“殤”,未及成家而短命夭折的諡號“殤”。
德行不彰而空占君位的諡號“隱”,退位讓賢惜未如願的諡號“隱”。
中年早逝的諡號“悼”,肆意妄行淫祀勞民的諡號“悼”,身處憂患惶恐度日的諡號“悼”。
不念舊情背棄恩義的諡號“剌”,固執兇狠掩飾過失的諡號“刺”。
國政與家事皆混亂的諡號“荒”,放逸享樂懈怠政事的諡號“荒”。
主持國政遭遇災禍的諡號“湣”,勞民傷財削弱國力的諡號“湣”,主持國政憂患不斷的諡號“湣”,導致國家遭災變亂的諡號“湣”。
早年喪父又短命夭折的諡號“哀”,謙恭仁厚卻短命夭折的諡號“哀”。
早年喪父而失去君位的諡號“幽”,君權受損政令不暢的諡號“幽”,違禮祭祀悖亂綱常的諡號“幽”。
威嚴具備又處事果決的諡號“魏”,威望崇高又仁慈平易的諡號“魏”。
背棄禮法疏遠大眾的諡號“煬”。
心能知恥行有戒懼的諡號“甄”。
容貌美好儀止恭謹的諡號“勝”。
威德具備剛強勇武的諡號“圉”。
聖明仁善美名遠播的諡號“宣”。
治理百姓盡心盡力的諡號“使”。
行事坦蕩表裏如一的諡號“愨”。
克敵制勝長我志氣的諡號“勇”。
表彰有功安定民眾的諡號“商”。
文治有功溝通古今的諡號“譽”。
治心有方舉措合宜的諡號“度”。
愛好和平與人無爭的諡號“安”。
身心中正始終如一的諡號“白”。
不出生在自己的國家的諡號“聲”。
殺戮無辜之人的諡號“厲”。
知人善任量才授官的諡號“知”。
不務農事沒有存糧的諡號“穅”。
名實相符德位相配的諡號“質”。
不反思悔改過錯的諡號“戾”。
溫和美善樂於教化的諡號“良”。
恃仗威勢肆意妄為的諡號“醜”。
勤勉政務無有偏私的諡號“類”。
政令反復侵擾民眾的諡號“躁”。
仁愛平和天下歸服的諡號“順”。
身冒危險而事奉主上的諡號“忠”。
思慮深沉行事果敢的諡號“悍”。
懈怠內政而依恃外援的諡號“攜”。
關係疏遠卻承繼大位的諡號“紹”。
彰顯大義以掩飾過失的諡號“堅”。
奮勉於德行而修養有成的諡號“直”。
遠近之人都來歸順的諡號“正”。
言辭華美而無實質的諡號“誇”。
教化勸善孜孜不倦的諡號“長”。
以刑輔德愛護民眾的諡號“克”。
貪惜名利捨不得賞賜的諡號“愛”。
違背天理虐待百姓的諡號“抗”。
崇尚簡省又自我克制的諡號“節”。
明辨是非從善如流的諡號“比”。
強力變革舊制的諡號“易”。
名與實不相符合的諡號“繆”。
存心寬厚表裏如一的諡號“願”。
心術純正明察是非的諡號“匡”。
諡“隱”,有哀憐之類的意思;諡“景”,有勇武之類的意思。施德的諡為“文”;除惡的諡為“武”;開疆拓土的諡為“襄”,歸服遠人的諡為“桓”;剛強治事的諡為“肅”;寬柔治事的諡為“懿”;踐行正道的諡為“莊”;犯有過失的諡為“僖”;廣施恩德而無偏私的諡為“宣”,有心惠民但內養不足的諡為“獻”,盡心治理仍發生災禍的諡為“平”,治理混亂而未傷及根本的諡為“靈”,立足仁義濟弱扶傾的諡為“景”。
有固定志向的,用詞就表現這個固定志向,其他的都以此類推。
“合”,是會合之意;“勤”,是操勞之意;“遵”,是遵循之意;“爽”,是傷損之意;“肇”,是起始之意;“乂”,是治理之意;“康”,是安寧之意;“怙”,是依仗之意;“享”,是祭祀之意;“胡”,是遠大之意;“服”,是擊敗之意;“秉”,是順從之意;“就”,是聚合之意;“愆”,是過失之意;“錫”,是給予之意;“典”是常法之意;“肆”,是施展之意;“穅”,是空虛之意;“叡”是聖明之意;“惠”,是仁愛之意;“綏”,是安撫之意;“堅”是增長之意;“耆”,是強橫之意;“考”,是完成之意;“周”,是至極之意;“懷”,是思念之意;“式”,是法則之意;“敏”,是疾速之意;“捷”,是攻克之意;“載”是記事之意;“彌”,是長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