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性語言闡釋“家齊而後國治”(《國風·鄘風·蝃蝀》)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1-22

經義:

我們離《詩經》的時代太久遠,古今人文觀念的變化非常大。所以要讀懂《詩經》必須回到古人的世界,返本才能開新——開出詩的意象中蘊含的千古真義。

本詩標題“蝃蝀”,讀作dì dōng,是彩虹的意思。與現代人對彩虹的浪漫觀念相反,在古人那裏,彩虹是一種惡兆,代表著邪淫之氣。東漢劉熙《釋名》中解釋說,虹,得名於“攻”,純的陽氣攻擊陰氣。太陽居西方的時候,它每每出現在東方,吸飲東方水上的霧氣;虹出現在西方的時候叫“升”,是朝陽開始升起時出現的。又叫“美人”,夫婦不和,男女之間關係雜亂無序,淫亂的風氣盛行,男人喜歡女人,女性愛慕男性,因而常常私奔的時候,這種陰陽之氣就盛。《釋名·釋天第一》:“虹,陽氣之動也。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又曰蝃蝀,其見,每於日在西而見於東,啜飲東方之水也。見於西方曰‘升’,朝日始升而出見也。又曰美人,陰陽不和,婚姻錯亂,淫風流行,男美於女,女美於男,互相奔隨之時,則此氣盛。”東漢蔡邕《月令章句》的解釋大致相同:“夫陰陽不和,婚姻失序,即生此氣。”

另外,我們還要知道,古代婚姻不只是兩情相悅的私事,而是整個家族的社會事務。所以先民重視婚禮在程式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媒人為仲介的六個禮儀程式缺一不可。若男女私定終身,會被世人看不起。孟子講過,男子一生下來,父母就希望給他找一個好妻子,女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她找個好夫家。此心天下爹娘都有。但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紹,就自己鑽洞扒縫互相偷看,甚至翻牆越壁去私會,那麼世人都會鄙視她們。《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理解了上面的文化背景,我們方能讀懂《蝃蝀》。

從上篇《定之方中》可知,衛文公在衛國的廢墟之上艱難複國,他徙楚丘,建城市,營宮室,贏得了衛國百姓的支持和愛戴,衛國日漸富強起來。然而,復興衛國不只是建城修宮,更重要的是衛文公能化民成俗,使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衛國自莊公至懿公之世,歷經百年,也是其沉淪的百年。衛國君主們驕奢亂禮,不修德政,淫風盛行。如何匡正長達百年的衛國積弊?《禮記·大學》云:“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齊而後國治”,《蝃蝀》作者以詩性語言向我們闡釋了上述道理。

《毛詩序》:“《蝃蝀》,止奔也。衛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恥,國人不齒也。”衛文公能夠制止當時淫奔的風俗,在社會上樹立正確的婚姻觀,百姓皆知恥明禮。《毛傳》也說:“夫婦過禮則虹氣盛,君子見戒而懼諱之,莫之敢指。”如果夫婦逾越禮制規範,做了出格的事,彩虹才會如此豔麗。君子看到彩虹出現,會心生畏懼,對於上天的告誡,不敢指指點點。

詩中有言,早上彩虹出現在西方,整個上午就會下雨。因為陰氣至就會有雨,詩人用此自然現象來起興。女子長大了就要嫁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又責備說,女子嫁人就要依禮而行,怎麼可以為嫁人而淫奔呢?《毛詩注疏》:“言朝有升氣於西方,終朝其必有雨。有隮氣必有雨者,是氣應自然,以興女子生則必當嫁,亦性自然矣。故又責之,言女子生有適人之道,遠其兄弟父母,何患於不嫁而為淫奔乎?”

對於淫奔的行為,衛人深以為恥,這是衛國革新的基礎。

經文:

蝃蝀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遠父母兄弟。

於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昏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

語譯:

一條彩虹出在東,沒人敢指敬畏生,這個女子要私奔,遠離父母和弟兄。

清晨彩虹出在西,整個早上會下雨,這個女子要私奔,遠離父母和兄弟。

這麼一個女子呀!一心成婚不顧禮,貞潔信用都不講,不待父母議六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