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王、霸道共存(《國風·鄘風·定之方中》)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1-22

經義:

夏、商、周三代“統一於封建”的天下秩序,是一種王、霸共存的政治結構。除了作為天下盟主的天子,還有方伯行使安定一方的職權。特別是在王權衰弱的時代,霸國(即方伯之國)的地位會突顯出來,抵抗外族,維持天下秩序要靠這些霸國。所以古人有“王道廢而霸業興”的說法。

孟子以前,王道、霸道常常並稱,二者相輔相成,並不矛盾。《白虎通義》是西元79年東漢王朝召開的經學會議成果,具有相當的權威性,代表了時人的普遍看法。它如此論及霸道:“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複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故聖人與(與,贊許——筆者注)之。”(《白虎通義·卷二》)

春秋時代王權衰落,維繫當時天下秩序的是齊晉等霸國。

西元前660年,狄人大舉進攻衛國前,衛國政局已到了糜爛的程度。當時衛懿公只顧養鶴,不顧百姓死活,甚至給鶴大夫以上的待遇,衛國上上下下因此怨聲載道。狄人聽說衛懿公這些荒唐事,於是派兵突襲衛國,懿公倉皇之中組織軍隊,而衛國士兵不願作戰,紛紛要求懿公派他的鶴去作戰。結果衛懿公親自率兵和狄人作戰,被狄人打得大敗,殞命沙場。衛都被狄人燒殺搶掠,毀於一旦,一座座城邑淪陷——衛國作為一個曾經的方伯之國,居然以這樣的方式覆亡了。

懿公死後,昭伯與宣姜之子戴公繼位,他帶著衛國僅剩的七百多人,向東渡河,在宋桓公的幫助下暫居漕邑,戴公僅在位一年。之後春秋首霸齊桓公聯絡各諸侯國起兵救衛,驅逐狄人,封立戴公的弟弟毀,這就是《定之方中》的主人公衛文公。

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文公勵精圖治,使衛國得以中興。《定之方中》是詩人為讚美衛文公造福於民的功德而作——為人民服務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毛詩注疏》據《毛詩序》解釋說,《定之方中》是讚美衛文公之作。狄人帶兵侵入衛國,衛懿公不敵,被狄人所殺,衛國滅亡。倖存的衛國遺民向東渡過黃河,暫時在漕邑安頓下來。齊桓公聯合各諸侯國趕走了狄人,再封衛國,立衛文公。衛文公帶衛國遺民來到楚丘,開始重建衛城,百姓獲得安居。又重新建市,百姓可以交易。並按照時節(即詩中所說的定星在黃昏出現在正南天空、“定之方中”之時)和規制,興建起宗廟居室,大得民心。百姓富了起來,官府收入也充實了。整個國家富足強盛,所以百姓讚美衛文公。“作《定之方中》詩者,美衛文公也。衛國為狄人所滅,君為狄人所殺,城為狄人所入。其有遺餘之民,東徙渡河,暴露野次,處於漕邑。齊桓公攘去戎狄而更封之,立文公焉。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處。始建市,使民得交易。而營造宮室,既得其時節,又得其制度,百姓喜而悅之。民既富饒,官亦充足,致使國家殷實而富盛焉,故百姓所以美之。”

對於文公的具體政策,史籍記載較為簡約,《史記·衛康叔世家》只是說他能減輕賦稅,斷獄公正,與百姓同甘共苦。《左傳·閔公二年》的記載較詳細,說衛文公身著粗布衣服,頭戴粗帛帽子,致力於發展農業和手工業,重視教育,獎勵求學,向臣下傳授為官之道,任用賢能的人。衛國逐漸強大起來,從最初的三十乘戰車發展到後來的三百乘戰車。“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青銅時代,戰車是國家實力的象徵,受到東西方精英的普遍重視。所以《左傳》特別提及衛國作為百乘之國的強盛。

經文:

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

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

降觀於桑,卜云其吉,終焉允臧

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於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語譯:

定星來到南天中,楚丘宗廟始動工。測量日影定西東,宮室住宅也動工,種植榛樹和栗樹,又種梓漆和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上漕邑高墟處,極目楚丘望地形,楚丘堂邑看仔細,大山高丘在眼中,下山再察田宜桑,占卜結果是吉兆,前景確實很吉祥。

一場好雨剛下過,命令馬倌把車駕,星現雨停早趕路,視察桑田重生產。這人非凡不一般,用心誠實又深遠,國力恢復馬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