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1-06
經義:
《詩經》是歷史的多彩畫卷。比如《詩經·邶風》,從第一首《柏舟》開始,到《二子乘舟》結束,一共十九首詩,讀起來猶如一部衛國興亡史。詩中有言、有刺、有怨——言衛頃公近小人遠仁者,刺衛宣公淫亂不恤國事,怨州吁用兵暴亂。從中我們讀到了一代代衛君遠賢人,近淫昏,行苛政的史事。正是他們把衛國送上了一條日益衰弱的不歸路。
所以,只有經史相參,瞭解詩文背後的史事,我們才能理解經義。《鄘風·柏舟》讚美了衛世子共伯之妻共姜,忠貞不貳,堅守為妻之義的偉大品格。西元前813年,衛禧侯死,太子共伯余立為國君。共伯之弟和備受禧侯寵愛,生前給了和很多財物,和便用這些財物收買武士,並在禧侯的墓地襲擊共伯余,共伯被迫逃到禧侯的墓道自殺。衛人把共伯埋葬在禧侯墓旁,稱之為共伯,並立和為衛國國君,這就是衛武公。《史記·衛康叔世家》:“四十二年,禧侯卒,太子共伯余立為君。共伯弟和有寵於禧侯,多予之賂。和以其賂賂士,以襲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禧侯羨(羨,墓道——筆者注)自殺。衛人因葬之禧侯旁,諡曰共伯,而立和為衛侯,是為武公。”
上位不久的衛君共伯死後,其妻共姜怎麼辦?此時衛武公繼位,共姜很難久處衛邦,只能回自己故國。回國後共姜的父母想讓她再嫁,可共姜堅守為妻之義,誓不再嫁,並作《柏舟》表達自己堅定的心志。《毛詩序》:“《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毛詩注疏》解釋說:“作《柏舟》詩者,言其共姜自誓也。所以自誓者,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守義不嫁,其父母欲奪其意而嫁之,故與父母誓而不許更嫁,故作是《柏舟》之詩,以絕止父母奪己之意。”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柏木舟不是尋常之舟,柏木為舟,堅致牢實。共姜亦不是尋常女子,面對父母的反對,她有自己堅定的持守,守其義而不移。難怪孔子讀《詩經》到此時不禁感歎,普通百姓也能堅守他們的志向!“於《柏舟》,見匹夫執志之不可易也。”(《孔叢子·記義》)
周代禮制崇尚婦女忠貞,夫死不嫁。《禮記·郊特牲》有:“信,婦德也。壹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但宋以前並沒有反人性的女性貞操、死守貞潔觀念,許多情況下女子是可以改嫁的。比如在妻子年輕,幼子又無近親的情況下。《禮記正義》引《喪服傳》:“夫死,妻稚子幼,子無大功之親(大功之親,是指同祖父的兄弟——筆者注),與之適(適,嫁的意思——筆者注)人。”
一個人立志難,而固志,一心一意堅守自己的志向更難——可以嫁而不嫁,真正體現了共姜的操守。
《邶風》以《柏舟》始,《鄘風》也以《柏舟》始。《邶風》之《柏舟》言仁者不遇,小人在側,仁者仍如柏舟一樣持守其“仁”;《鄘風》之《柏舟》,言共姜守義自誓。衛國秩序大亂,江河日下,正是因為有《邶風·柏舟》中“仁者”的堅定持守,有《鄘風·柏舟》中的“守義者”,才撐著衛國這艘小船在風雨飄搖的亂世中艱難前行。
經文: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
之死矢靡
語譯:
河中漂著柏木舟,船在河中蕩悠悠。垂髪齊眉公子呀,是我今生好夫君。發誓至死不變心。我的爹呀我的娘,對我心意難體諒!
河中漂著柏木舟,船兒飄至河岸旁。垂髪齊眉公子呀,是我唯一好夫君。發誓至死心不移。我的爹呀我的娘,對我心意難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