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法治觸角已伸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風·邶風·靜女》)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2-31

經義:

“溫柔敦厚,詩教也”。《詩》的教化會形成一種溫和寬厚的品格。《邶風·靜女》批評國家元首,“主文譎諫”,通過詩歌的形式委婉勸誡,設想一位遵守禮法的淑女取代無德的夫人。作者的德行可謂忠厚。《毛詩序》:“《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

《靜女》為我們瞭解天子、諸侯的家庭內部治理(內政)打開了一扇門。在中國文化中,男女之間是分工明確的對等關係。男主外,女主內——王后負責處理家庭內部事務。其中女史在內政中居於重要地位。據《周禮·天官塚宰第一·女史》,女史負責有關王后之禮,掌管治理內政之法的副本,以告訴王后據以治理內政。核查內宮的財物開支,記錄王后的命令。凡王后有行禮的事,拿著禮書跟從王后,並告訴她所當行之禮。“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后治內政。逆內宮,書內令。凡后之事,以禮從。”

從《靜女》毛傳中我們知道,女史依法行政,專有“彤管之法”,內宮無論誰違背禮法女史都要用紅管筆記錄下來,否則有殺頭之罪。“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后妃群妾輪流侍寢君王,女史要記下侍寢的時間。后妃群妾即將生子時則不再侍君,並戴上金環。每晚侍寢者左手要戴上銀環,行完房事後就戴在右手上。無論事情大小,都要記下——周代法治觸角已伸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見一斑!

《靜女》以彤管比喻妃妾之德,真是神妙之筆!

在《北風》中,衛國已經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上至臣子下至百姓紛紛出逃,當此之時,衛國怎麼辦?既然衛君和夫人都已無道德可言,所以《靜女》描述了一位“貞靜而有法度”的女子,希望用這樣有德的女子取代當時無德的夫人。鄭玄注:“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女貽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為人君之配。”

衛國的問題出在衛君和夫人都不能修身、齊家。因此詩人希望能有一個“貞靜而有法度”的女子成為夫人,只有這樣的夫人在位,才可以讓衛家齊、國治。

其實,衛國不缺少這樣的“靜女”。讓我們看詩的第一章:“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毛詩注疏》曰:“言有貞靜之女,其美色姝然,又能服從君子,待禮而後動,自防如城隅然,高而不可逾。有德如是,故我愛之,欲為人君之配。心既愛之,而不得見,故搔其首而踟躕然。”

“靜女”容顏端正,又知禮法,這樣的女子是詩人所欣賞的。詩人認為,如果衛君能以“靜女”為夫人,那將是衛國之福。可是這樣的女子不是那麼容易找到,因此詩人搔首徘徊。誰能找到她呢?能為衛國人找到“靜女”並送上夫人之位者,一定是衛國賢人,即詩中所言之“美人”。

舉賢之人最美。不僅對於國家大政是這樣,對於家庭內政也是這樣。

《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靜女》樂得“靜女”,以正衛君。“妻賢夫禍少”,“靜女”是拯救國家危局的重要力量——先賢對女性社會地位的認知,甚至超過了今天淺薄的主張男女平權的女權主義者。

經文: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貽我彤管。彤管有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語譯:

女子貞靜又美麗,等我在那城角裏,靜女可愛不得見,撓頭徘徊想見伊。

女子貞靜又美好,彤管相贈寓深意。彤管赤色有光彩,正心來書女德美。

田官那裏帶回荑,又美好來又特別。不是嫩茅有多美,只是美人來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