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存在“用腳投票”的政治傳統(《國風·邶風·北風》)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2-23

經義:

夏商周三代是眾多諸侯國組成的政治共同體,當一個諸侯國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時,貴族可以帶著自己的家族離開,投奔其他諸侯國。這種“用腳投票”的政治選擇,稱爲“出奔”,在春秋戰國時代,這種出奔的記載史不絕書,各主要諸侯國接受出奔者亦爲常態。

貴族出奔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所在國家“無道”,國家得不到治理。比如西元前541年(秦景公三十六年),景公的同母弟后子針逃到晉國。后子針是秦桓公之子,深受桓公的寵愛。景公時,其權勢之大,如同一國之中有兩位君主。這時又有人誣陷后子針,他因擔心會遭到誅殺,於是聽從母親的勸說逃到了晉國,隨行裝載財物的車子竟然有上千輛之多。當時晉平公很不解地問后子針:“你既然這麽富有,爲何還要逃走呢?”后子針回答:“秦景公無道,我怕遭到誅殺,所以想等秦國換國君後再返回。”《史記·秦本紀》:“景公母弟后子針有寵,景公母弟富,或譖之,恐誅,乃奔晉,車重千乘。晉平公曰:‘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對曰:‘秦公無道,畏誅,欲待其後世乃歸。’……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后子複來歸秦。”

秦以後,天下統一於郡縣,士大夫“用腳投票”的主要方式是歸隱不仕,這種傳統不僅影響了漢以後的政治生態,還影響了包括山水畫在內的中國藝術形式。那些歸隱江湖的士大夫,常常用詩畫表現自己高潔獨立的內心世界。

《邶風·北風》描述了衛國君臣暴虐無道,政局黑暗,百姓離心離德,詩人與同道者出奔的場景。《毛詩序》云:“《北風》,刺虐也。衛國並爲威虐,百姓不親,莫不相攜持而去焉。”

在《簡兮》中,儘管衛君不用賢者,但依然可以看到歌舞升平的表象,衛國仍有著一個光鮮的軀殼。《北門》中,衛國的忠臣們苦撐危局,也擋不住衛國在背陽向陰的路上越走越遠。當我們跟隨著歷史來到《北風》一篇,開頭就是“北風其涼,雨雪其雱”。鄭玄箋注:“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衛國的君主已如“北風”一樣,病害萬物,坑害百姓。

上博簡《孔子詩論》云:“《北風》,不絕人之怨。”國勢已經到了如此急難之時,北風呼嘯,雨雪紛紛,赤狐、黑烏(喻指當政者)當道,人民逃難。詩人是走還是留?從字裏行間,我們能讀到他對祖國仍抱有一絲希望,還有一絲猶豫。

但衛國的衰落已成爲不可避免的事實。只有歸向光明,投奔政治清明的國家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必與衛國一道滅亡。唐代孔穎達《詩經注疏》抓住了本詩的內涵:“作《北風》詩者,刺虐也。言衛國君臣並爲威虐,使國民百姓不親附之,莫不相攜持而去之,歸於有道也。此主刺君虐,故首章、二章上二句皆獨言君政酷暴。卒章上二句乃君臣並言也。三章次二句皆言攜持去之,下二句言去之意也。”

經文:

北風其涼,雨雪其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北風其,雨雪其。惠而好我,攜手同歸。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惠而好我,攜手同車,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語譯:

北風吹來寒又涼,雪花漫天白茫茫,仁愛有德好友們,我們攜手一起走。大臣以往多寬和,如今莫不行苛政。

北風吹來寒徹骨,大雪漫天雪飛舞,仁愛有德好友們,我們攜手一起走。大臣以往多寬和,如今莫不行苛政。

天下狐狸多赤色,天下烏鴉一般黑,仁愛有德好友們,我們攜手同車走。大臣以往多寬和,如今莫不行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