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國風·邶風·北門》)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2-15

經義:

西方基督教文化講求“因信稱義”,依靠對上帝的信仰得到救贖。因爲上帝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存在,人與上帝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人不能通過自身力量實現超越,達及神性,所以只能通過上帝的啓示獲得信仰,走向救贖之路。可以說,信,信仰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觀念。

中國文化則認爲,人可以通過堅守社會規範(禮法)的善行,積善成德,成聖成賢,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裏,聖與凡、天與人之間既是相分的,又是相合的。人可以通過向聖賢學習,順乎天命,合乎天道。孔子所謂“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篇》)

在此一過程中,忠,忠誠是關鍵,忠恕是不二法門。《大戴禮記·小辨篇》孔子云:“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內思畢心曰知中,中以應實曰知恕。”所謂忠,就是盡己,誠意,內思畢心,全心全意;《說文解字》:“恕,仁也。”仁者,博施濟眾,造福大眾。忠恕之道,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曾子概括孔子之道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論語·里仁篇》)真正抓住了聖賢一以貫之大道的本質!

由此可見,忠,忠誠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觀念。

《邶風·北門》是講衛國忠臣的故事。衛國政治黑暗,賢人不得重用,甚至只能委身爲伶官。忠臣志士不得志,故作此詩。《毛詩序》:“《北門》,刺士不得志也。言衛之忠臣不得其志爾。”《毛詩注疏》進一步解釋說,《北門》一詩是譏諷衛君昏聵,不能識人用人。衛國忠臣沒有足夠的俸祿,生活困苦乃至不能備禮,不能實現自己的志嚮。但是,他即使遭到家人的責備,仍忠於職責。《北門》三章的內容都講士不得志之事。這裏的士是有德行的人。“謂衛君之暗,不知士有才能,不與厚祿,使之困苦,不得其志,故刺之也。經三章皆不得志之事也。言士者,有德行之稱。”

《北門》以陰面的北門爲喻。作者心懷殷殷之憂,從北門而出,深刻體會到了政治黑暗,國家暗弱的現狀,自己的仕途和衛國一樣是條背明向陰之路。《毛詩傳》云:“出自北門,憂心殷殷,興也。北門背明鄉陰。”

詩人在這條向陰之路上奔波勞碌,各方面政務都讓他去做,極其辛苦。可當他回到家裏,家人也不理解他,個個都來責怪他,意欲勸他早點離開君主。然而作者的選擇是什麽呢?詩中有云:“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一詠三歎,這是一種聽天由命的認可,更是無可奈何的堅守。鄭玄指出,這表明了詩人侍奉君主沒有二心,可以離開君主而不離開,這是十分忠誠的體現。“詩人事君無二志,故自決歸之於天。我勤身以事君,何哉?忠之至。”

在《北門》之中,衛國忠臣在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情況下,仍沒有辭官離國,依然堅守崗位,艱難支撐著衛國的殘局。這或許是衛國長期衰弱而不亡的原因吧!

無論世道多麽黑暗,支撐起一個族群希望的永遠是志士仁人的赤膽忠心——他們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脊梁!

經文: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

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謫我

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王事我,政事一埤遺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我。

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語譯:

一路向北出北門,內心隱隱憂慮深,祿薄家貧難盡禮,有誰能知我艱辛,算了吧!天意如此來安排,叫我又能怎麽辦?

王室差事扔給我,政事也都推給我,奔波勞累回到家,家人輪番責怪我,算了吧!天意如此來安排,對此我也無奈何?

王室差事催著我,政事全都交給我,奔波勞累回到家,家人輪番譏諷我,算了吧!上天如此來安排,叫我又有啥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