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宇宙之氣的運行節點(《逸周書·周月》)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12-14

經義:

《周月》是周代制定曆法的總綱。據《周書序》,它是一代聖賢周公所作。“周公正三統之義,作《周月》。”三統,當即三正,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夏曆以春一月爲正月(相當於干支曆建寅),爲人統;商曆以冬十二月爲正月(相當於干支曆建丑),爲地統;周曆以冬十一月爲正月(相當於干支曆建子),爲天統。

其中夏曆是夏朝的曆法,也稱農曆或陰曆。這種陰陽合曆適合中國人安排農事,所以一直延續使用至今,達4000年之久。《周月》也強調,周朝指導農業生産,巡狩地方,祭祀神靈祖先,仍采用夏曆。“至於敬授民時,巡狩祭享,猶自夏焉。”

中國的曆法、大一統政治組織形態、選賢任能的選舉制度等曆經四千多年其核心不變,真是人類文明的奇跡!我們不僅在用夏曆,實際還在用“夏政”!

現代人習慣於將時間看成抽象的,脫離物質的勻速存在——儘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時空是一個統一的連續體,時空具有不可分割的特點。

在中國文化中,時間並不脫離物質,它本身就具有物質性,是宇宙之氣的運行節點,也是宇宙演化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稱以“節氣”定義時間。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了一篇重要的宇宙論文獻《太一生水》。其宇宙生成順序是:太一之道産生水氣,水氣反過來與太一相互作用,進而形成天。天又與太一相互作用,進而形成地。天地之氣相互作用,最後形成靈動的神明之氣,神與明相互作用形成陰陽之氣。陰陽進一步相互作用,形成四時。四時之氣相互作用形成涼熱寒暑。涼熱寒暑再相互作用,形成燥濕諸現象。燥濕相互作用,形成一年四季的流轉。即《周月》所說的“四時成歲”。《太一生水》說:“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複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複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複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複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複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複相輔也,成歲而止。”

今日學人多不相信《周月》爲周公所作,這種認識可能與我們對著作權的認知有關。事實上三代有權制定曆法、能夠制定曆法者皆爲聖賢,曆法制定權歸中央,是中央權力的重要象徵之一,制禮作樂的周公參與周代曆法制定理所當然!

先哲認爲,動物界分爲長毛的毛蟲、長翅膀的羽蟲、長甲的介蟲、長鱗的鱗蟲,以及裸體而生的人五種。毛蟲、羽蟲主要是陽氣所生;介蟲、鱗蟲主要是陰氣所生,只有人是陰陽合和所生,所以人是萬物之靈。聖人又是人中之精,所以聖人不僅役使各種動物,也是天地、山川、鬼神、宗廟的主宰。只有聖人,才能夠制定曆法,制禮作樂。《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對此有詳細的論述,最後曾子總結說:“茲四者(指除人之外的四類動物——筆者注),所以聖人役之也。是故,聖人爲天地主,爲山川主,爲鬼神主,爲宗廟主。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曆。”

文中的“主”,清代學人多認爲是“主其祭祀”,這是錯誤的。黃懷信教授已經指出:“主,主宰。人本爲陰陽之精,聖人又爲‘裸蟲’(人)之精,故其爲一切之主。釋祭主非。”(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禮記匯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8頁)

上古先民普遍認爲神造人及世界。西方世界信仰上帝造人,人是神的僕人,只有中國先哲認爲人是神的主宰!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突破,是人類覺醒的重要節點——在科學越發昌明的21世紀,我們需要將這種偉大的人文觀念傳播到全世界,並在此基礎上締造一個持續發展和持久和平的新世界!

經文:

惟一月既南至,昏,昴、畢見,日短極,基踐長,微陽動于黃泉,陰慘于萬物。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陽氣虧,草木萌蕩日月俱起于牽牛之初,右回而行月周天起一次,而與日合宿日行月一次周天,曆舍于十有二辰。終則複始,是謂日月權輿周正歲道,數起于時一而成于十,次一爲首,其義則然

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氣以著時應。春三月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夏三月中氣:小滿、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氣:小雪、冬至、大寒。閏無中氣,斗指兩辰之間。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

夏數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湯,用師于夏,除民之災,順天革命。改正朔,變服殊號,一文一質,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月爲正,易民之視若天時大變,亦一代之事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異械,以垂三統至於敬授民時,巡狩祭享,猶自夏焉

是謂《周月》,以紀于政

語譯:

周曆正月,冬至降臨,黃昏時分昴、畢二星宿現於中天。白晝時間最短,日晷之影最長。微陽萌動於地下黃泉,隆陰肅殺於地上萬物。這個月,是參照北斗斗柄所指方位建立月份的起點。夜初斗柄指向北方,陽氣微少,草木生機萌動。太陽和月亮都從牽牛星宿的位置出發,向右旋轉而行。月亮繞行天球一周,與太陽合宿一次。太陽繞行天球一周,月亮剛好繞行天球十二周,太陽與月亮依次匯合於十二辰。如此運行周而複始,稱爲日月的關聯軌道。周朝校正成歲之道,月數從冬至這個月算起,始於一而終於十,而以次年孟春之月爲四季之首,其道理就是這樣。

大凡四季組成一歲,是爲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孟仲季三月,因此稱一歲有十二個月。每個月都設有中氣,以明確與時令相承應的節氣。春季三月的中氣爲驚蟄、春分、清明,夏季三月的中氣爲小滿、夏至、大暑,秋季三月的中氣爲處暑、秋分、霜降,冬季三月的中氣爲小雪、冬至、大寒。閏月沒有中氣,期間北斗斗柄指向兩星座中間天區。萬物都是春季萌生,夏季滋長,秋季收獲,冬季閉藏,這是天地的正道,四時的極致,亙古不變的至理。

夏曆最合乎天文規律,爲歷代帝王所遵從。直到商湯對夏桀用兵,爲民除害,順天意革夏命,改立正朔,更換服飾,區別名號,用簡質替代繁文,以示不相沿襲。以夏曆十二月爲殷曆正朔,改變民眾認知。如此改天命更時令,真是一代的大事。又到我周王,伐克商紂,改正朔換禮器,以延續夏、商、周三代的正朔。至於天子鄭重授予百姓曆法以指導農業生産,巡狩地方,祭祀神靈祖先,都還采用夏曆。

這就是周朝的正朔曆法,用以規範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