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2-12
經義:
周代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歸寧)是有嚴格規定的。特別是對於諸侯夫人這樣的級別,原則上不能回家探望。西元前667年,《春秋·莊公二十七年》記載“杞伯姬來”。杞伯姬是魯莊公的大女兒,兩年前嫁到了杞國,因此被稱爲杞伯姬,這裏記載的是杞伯姬回到魯國探望父母的事。《左傳》說,諸侯之女回娘家稱爲來。父母在,出嫁之女可以回家。父母去世後,可以派卿大夫代表自己回家探望娘家兄弟。《左傳·襄公十二年》說,秦嬴嫁到楚國,楚司馬子庚奉命訪問秦,是受夫人派遣探看娘家,這是合乎歸寧之禮的。當時秦嬴父母去世,她本人不能回娘家。《泉水》寫的衛女不能歸寧,《載馳》寫許國人不贊成許穆夫人回衛國,都是這個原因。但若是卿大夫之妻,父母不在世了還可以回家。《周南·葛覃》第三章孔穎達解釋說:“此謂諸侯夫人及王后之法,《春秋》莊二十七年,‘杞伯姬來’,《左傳》曰:‘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是父母在,得歸寧也。父母既沒,則使卿寧於兄弟。襄十二年《左傳》曰:‘楚司馬子庚聘於秦,爲夫人寧,禮也。’是父母沒(沒,去世——筆者注),不得歸寧也。《泉水》有義不得往,《載馳》許人不嘉,皆爲此也。若卿大夫之妻,父母雖沒猶得歸寧。”
《泉水》的主人公是嫁於諸侯的衛君之女,其父母不在世了,衛女想回國探望親人。可按當時的禮法制度她不能回國,於是寫了這首詩表達歸思之情。《毛詩序》云:“《泉水》,衛女思歸也。嫁於諸侯,父母終,思歸寧而不得,故作是詩以自見也。”鄭玄注:“‘以自見’者,見己志也。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沒則使大夫寧於兄弟。衛女之思歸,雖非禮,思之至也。”
今天我們已無從知曉這位女士是哪位衛君之女,詩中所言的幾個地名:泲、禰、干、言。四地爲今天什麽地方,也已經不可考。有研究者稱衛女嫁到了宋國,也有說是嫁到了邢國。無論如何,“衛女”的思歸之情穿越千載,仍感人至深。
回家是人類靈魂深處的願望。但對於一位諸侯夫人來說,“回家看看”卻是違背禮法的行爲。思家又是人之常情,所以鄭玄才說“雖非禮,思之至也”。
想歸想,衛女還是沒有能回娘家看看,她只能“駕言出遊,以寫(寫,這裏是抒發的意思——筆者注)我憂”。古今同理,在人生旅途中,又有誰沒有遇到過情感與道德(理性),“情與禮”的糾纏呢?當此之時,我們當學習衛女的做法:“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如《詩大序》所說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這裏的澤,是指先代聖王的教化。
“發乎情,止乎禮義”,在情感與理性間作出適當的選擇,這種中庸之道鑄就了中國人溫和寬厚的品格。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爲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
真是這樣啊!試想,若我們能夠恢複《詩》教,人間就會少一些戾氣,少一些非理性的報復社會行爲——這不是當今世界十分需要的嗎?
經文:
出宿于
出宿于干,飲餞於言。載脂載
我思
語譯:
涓涓泉水流不息,向前流到淇水去,想起衛國我故鄉,沒有一天不想起,最想姬姓好姐妹,願與見面來相聚。
若回衛國宿泲地,擺酒餞行在禰邑,女子出嫁到別國,遠離父母和兄弟,回家問候姑姑們,還有娘家我姐妹。
如能回家宿干地,擺酒餞行在言地,塗好軸油安好軸,回家車子跑得快,一路疾馳到衛國,又有什麽過與錯?
我想家鄉肥泉水,聲聲歎息長相憶,想念家鄉須和漕,我的思緒綿又長。駕著車子去出遊,借此解我心中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