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2-10
經義:
如果說西方現代民主政治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那麽中國賢能政治則曆經四五千年而不衰。直到21世紀的今天,中國選舉制度仍具有明顯的賢能政治特徵,加拿大學者貝淡寧教授在《賢能政治》一書中曾作了很好的說明,該書由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
進而言之,中國古典政治理論主張“賢能立憲制”,包括國家元首天子在內,廣泛吸納自社會各階層的賢能在禮法(道)的框架內行使政治權力。天子是天道正義與政治權力的象徵,更需要他既有德行又有能力。《墨子·尚同下》指出:“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義也,是故選擇賢者,立爲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爲未足獨治天下,是以選擇其次立爲三公。”
衛國之所以陷入長期動蕩,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不能用賢,不行賢能政治。衛宣公(西元前718年-西元前700年在位)時代,那些賢才只能充當低下的藝人,無法爲朝廷效力。《毛詩序》說:“《簡兮》,刺不用賢也。衛之賢者,仕於伶官,皆可以承事王者也。”鄭玄注云:“伶官,樂官也。伶氏世掌樂官而善者焉,故後世多號樂官爲伶官。”
讀史可以明智。《詩經》編輯有序,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詩化的歷史。《毛詩注疏》解釋鄭玄《詩譜·邶鄘衛譜》時指出組詩“《雄雉》《匏有苦葉》,序言宣公,舉其始。《新台》《二子乘舟》複言宣公,詳其終。則《谷風》《式微》《旄丘》《簡兮》《泉水》《北門》《北風》《靜女》在其間,皆宣公詩也”。《雄雉》《匏有苦葉》述衛宣公不恤國事,軍旅數起,且與夫人並爲淫亂。《谷風》言上行下效影響了衛國的風氣,此三篇皆言衛國國內。《式微》《旄丘》言衛國對外不能盡其“衛伯”之責,可謂內外皆靡廢。造成衛國如此“式微”之態原因爲何?《簡兮》揭開了此問題冰山之一角。
毛詩傳認爲,衛不用賢者。對那些賢能之士,衛國是怎麽使用的呢?祭山川之時派他們出使四方教授《萬》舞。日上中天之時,在舞人隊伍的最前頭,親自示範教習《萬》舞。這樣的賢者文武兼備,容貌端正,卻只能在衛國的宗廟、公庭教習《萬》舞,這是沒有用好賢能呀!《毛詩注疏》云:“毛以爲,言衛不用賢。有大德之人兮,大德之人兮,祭山川之時,乃使之於四方,行在《萬》舞之位。又至於日之方中,教國子弟習樂之時,又使之在舞位之前行而處上頭,親爲舞事以教之。此賢者既有大德,複容貌美大,俁俁(俁俁,yǔ yǔ,容貌端莊正大——筆者注)然,而君又使之在宗廟、公庭親爲《萬》舞,是大失其所也。”
衛國所用皆《旄丘》所說的“狐裘蒙戎”、“昏亂之行”之輩。《簡兮》詩云:“山有榛,隰有苓。”高山是榛樹生長的地方,低窪之地是苓草生長之地,榛樹和苓草各得其所,才是自然界最好的狀態。國家治理亦如此,賢人得其位,國方得治。可是在衛國,賢者履賤職,小人處高位。衛國上有宣公淫亂朝堂,亂用軍旅,下有小人當道,正是他們開始把衛國推向了“式微”之深淵。
春秋戰國大爭之世,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始成霸業。秦穆公重用了來自其他諸侯國的由余、百里奚、蹇叔、公孫支這類優秀人才,從而稱霸“西戎”,爲後來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衛國情況恰恰相反,長期不能重用賢能,導致國中賢者紛紛離開,楚材晉用。最著名的有商鞅、呂不韋,他們都在秦國創下了不世之功業。倘若當時衛君能重用他們呢?歷史或將重寫。
如何發現賢能,任用賢能,僅靠齊桓公、秦穆公等最高領導人一條管道肯定是不夠的。當代社會,發現和任用賢能,要依靠制度、法規和文化,關於培養、選拔人才的制度、法規和文化建設,我們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悲夫,衛國!悲夫,不能選賢任能之國!
經文:
左手執
山有
云誰之思?
語譯:
精挑細選選舞師,萬舞即將要開始。紅日升到中天時,舞師教習在前頭。
容貌端莊有大德,廟堂庭前萬舞演,動作有力如猛虎,手握繮繩如絲帶。
左手執龠吹起來,右手雉尾揮起來。紅光滿面如赭塗,公侯連說快賜酒。
榛樹生在高山頂,低窪之地生草苓。見此碩人吾思誰?西方賢者是我思。
如此賢能之碩人,西方朝堂事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