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大一統和平秩序(《國風·邶風·旄丘》)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2-05

經義:

中國五千年歷史大體可分爲兩大階段,秦以前統一於諸侯,秦以後統一於郡縣。無論是以諸侯國爲基本行政單位,還是以縣鄉爲基本行政單位,其文化教育,軍事經濟等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一統於單一政治重心——這種大一統的政治體制與西方中世紀眾多地方政權分立的政治形態迥異,也不同於古羅馬帝國那樣松散的政治共同體。中華大一統是東亞世界範圍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各級政權分工明確,相互協調。

據《禮記·王制》,夏商周三代的大一統行政機構主要包括六級(括號內爲各級機構的最高行政長官),分別是:

天下(天子)-州(方伯、州牧)-卒(正)-連(帥)-屬(長)-諸侯國(諸侯)

當時天下共分爲九個州,以千里王畿爲中心,周圍有八州。每州面積都是千里見方。州內分封百里見方的大諸侯國三十個,七十里見方的中等諸侯國六十個,五十里見方的小國一百二十個,一共二百一十個諸侯國。名山大澤不分封給諸侯。分封剩餘的土地或作爲附庸,或留待賞賜之用。王畿之外每州的一長官,稱作方伯。一州之中,五個諸侯國爲一屬,設一屬長;十個諸侯國爲一連,設一連帥;三十個諸侯國爲一卒,設一卒正;二百一十個諸侯國爲一州,設一方伯。所以八州有八個方伯,五十六個卒正,一百六十個連帥,三百三十六個屬長。《禮記·王制》:“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爲附庸閒田……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爲屬,屬有長;十國以爲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爲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爲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

各州方伯作爲王臣不僅要對天子負責,對州內各國還有拯救禍患、救濟災難、討伐罪國之責。《左傳·僖西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災、討罪,禮也。”

弄清了夏商周三代大一統行政機構的設置,我們就可以理解,爲何黎國被赤狄侵佔,黎侯流亡衛國時其大臣會作《旄丘》責備衛宣公。因爲宣公不僅是衛國之君,同時還是方伯。現在黎侯遭遇失國之難,來到衛國尋求庇護和援助,衛國不能聯合眾諸侯爲黎複國,其大臣當然會十分不滿。《毛詩序》:“《旄丘》,責衛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於衛,衛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黎之臣子以責於衛也。”開篇以旄丘之葛以喻,說明衛國及其連屬之國當如葛蔓一樣,同呼吸共患難。“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毛亨傳云:“諸侯以國相連屬,憂患相及,如葛之蔓延相連及也。”。

衛國君臣可能不會想到,衛宣公死後半個世紀,西元前660年,另一個赤狄國翟進攻衛國,殺死了玩物喪志、不得人心的衛懿公。數年後齊桓公承擔起方伯職責,率領諸侯討伐翟,替衛在楚丘築城並立勤政的衛文公,衛國才得以穩定一時。

中外歷史的一個普遍規律是:只有擺脫各自爲政的部落主義,政教統一才能真正實現和平。讀《旄丘》之恩怨,想到歷史的因因果果,人事的盛衰興亡,真讓人感歎大一統和平秩序崩潰的無奈和悲劇——這種悲劇不僅是國家的,也是包括黎國諸臣在內我們每個人的!

今天,我們不僅要在國內維護政教大一統,還要努力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大一統和平秩序,救世界於綿延不斷的戰火——這是怎樣漫長艱辛的前路啊!

經文: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也?必有也!何其久也?必有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語譯:

旄丘上的葛藤呀,爲何蔓延那麽長?衛國的叔伯們呀,爲何好久不相幫?

爲何寓居在這裏?衛有仁義必相幫。爲何等待這麽久,衛有仁德定幫忙。

大夫狐裘亂蓬蓬,乘車出行不向東,衛國的叔伯們呀,你們和我心不同。

憶昔曾經行小善,今乃苟且無德行,衛國諸臣叔伯啊,充耳裝作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