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2-05
經義:
《式微》二章四句,看似簡單,讀來卻意蘊無窮。
《毛詩序》云:“《式微》,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也。”黎國是武王克商後分封的諸侯國,有說其爲帝堯的後裔,也有說爲商湯後裔。西元前663年(周惠王十四年),黎侯國被赤狄潞子國侵佔,黎侯被狄人所逐,逃亡在衛。衛國爲黎侯安排了兩個城邑居住。從《式微》來看,兩個城邑當爲“中露”和“泥中”。鄭玄箋注:“黎侯爲狄人所逐,棄其國而寄於衛,衛處之以二邑,因安之。”
黎侯被逐寓居於衛國,就像《春秋》中離開自己的國家奔逃在外的國君,這類國君臨時居住的地方稱爲“寄”。《左傳》中所說的“齊以郲(lái)寄衛侯”,意爲齊國把“郲”這個地方作爲“衛侯”的寄居之地。《毛詩注疏》曰:“以《旄丘》之敘,故知爲狄人所逐。以經云‘中露’、‘泥中’,知處之以二邑。勸之云‘胡不歸’,知可以歸而不歸。此被狄所逐,而云寄者,若《春秋》出奔之君,所在亦曰寄,故《左傳》曰‘齊以郲寄衛侯’是也。”
黎侯寄居衛邑,是要衛國幫其複國。然而衛國當時的狀況亦有“式微”之歎,自顧尚不暇,哪還有能力幫助黎侯。黎侯寄人籬下的境遇可見一斑,詩人見此情形,作詩極力勸黎侯另尋他途。
據《列女傳·貞順傳》,《式微》爲黎莊夫人及傅母二人作,因爲讚賞黎莊夫人的婦道才被編入《詩經》。黎莊夫人是衛國國君的女兒,黎莊公的夫人。嫁給黎莊公後,夫人和莊公不睦,兩人很少見面,夫人不滿意,傅母見這麽賢惠的女子不被莊公接受,很怕夫人哪天被莊公趕走了,就對夫人說:“做夫婦的原則,雙方有情義就在一起,沒有情義趕緊分手,現在您很不得意,何不快點離開呢?”並且還作詩說:“式微式微,胡不歸?”夫人回答:“做妻子要忠貞專一。雖然他不願接近我,但我怎能違背作婦人的準則呢?”由是作詩說:“微君之故,胡爲乎中路?”“黎莊夫人者,衛侯之女,黎莊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務者異,未嘗得見,甚不得意。其傅母閔夫人賢,公反不納,憐其失意,又恐其已見遣,而不以時去,謂夫人曰:‘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乃作詩曰:‘式微式微,胡不歸?’夫人曰:‘婦人之道,壹而已矣。彼雖不吾以,吾何可以離於婦道乎!’乃作詩曰:‘微君之故,胡爲乎中路?’終執貞壹,不違婦道,以俟君命。君子故序之以編《詩》。”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有魯國大夫榮成伯賦詩《式微》,勸魯君回國一事。從春秋人用詩的情況看,顯然《毛詩序》更合乎《式微》的本意。
無論是流亡中的黎侯,還是遇人不淑的黎莊夫人,二人都處於人生困境,只有奮勇前行,才有出路。《式微》之歎引發了後世太多的共鳴,我們非黎侯,亦非黎莊夫人,從《式微》的無奈之中,或可讀到人生的智慧:事到窮處,何不轉身?化用王維《終南別業》中的詩句:行至水窮處,正是坐看雲起時?
經文: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爲乎
語譯:
夜色沉沉氣衰微,爲何有家還不回?若非不是君之故,怎會窮途居中露?
天地悠悠氣衰微,爲何有家還不回?若非不是君之故,怎會窮途居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