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1-23
經義:
《邶風·擊鼓》是2700年前一位軍人的心聲,道出了衛國人對弑君篡位的州吁窮兵黷武的不滿。從詩中我們知道,這位軍人曾隨衛大夫公孫文仲討伐鄭國。《毛詩序》說,《擊鼓》表達的是國人怨恨州吁。州吁聯合陳國、宋國,由衛大夫公孫文仲領兵共同討伐鄭國,衛人因此埋怨州吁蠻勇,不講禮法。“《擊鼓》,怨州吁也。衛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
此戰發生在魯隱公四年,即西元前719年。背景是這樣的:在州吁殺死衛桓公後,百姓都不服氣,於是州吁想以伐鄭爲手段,對外確立在諸侯間的威信,對內安定百姓。恰逢宋國的公子馮流亡鄭國,鄭國想把他送回立爲宋君。於是州吁派人對宋國國君說:“君王須除後患。如果進攻鄭國,以君王爲主,我們衛國會出兵出物,並聯合陳、蔡兩國和宋國一道進攻鄭國。”於是,宋殤公、陳桓公、蔡人、衛人聯合進攻鄭國,包圍了鄭國國都的東門,圍了五天以後就回去了。《左傳·隱公四年》:“宋殤公之即位也,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欲納之。及衛州吁立,將修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爲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宋人許之。於是,陳、蔡方睦於衛,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史記·衛康叔世家》說,正是在這場戰爭中,石碏用計殺死了州吁。因爲衛桓公的母親家在陳國,石碏假裝與州吁友善,衛國軍隊行至鄭國國都的郊野,石碏與陳侯一起謀劃,派右宰丑向州吁進獻食品,借機在濮殺死了他。“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衛人皆不愛。石碏乃因桓公母家於陳,詳(詳,通“佯”,假裝的意思——筆者注)爲善州吁。至鄭郊,石碏與陳侯共謀,使右宰丑進食,因殺州吁於濮。”
《左傳·隱公四年》記述的州吁之死與《史記》不同。據《左傳》,石碏勸弑君的州吁去朝覲周天子,以便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洗白自己。並建議讓陳國國君爲其通融。於是州吁和黨羽石碏之子石厚一起到了陳國。石碏告訴了陳國人兩人的罪行,希望陳國將他們除掉。於是陳國將二人抓了起來,並請衛國派人來自己處理。西元前719年九月,衛國派右宰丑在濮殺了州吁。石碏則派自己的家宰獳羊肩在陳國殺死了石厚——石碏大義滅親,被君子人稱爲“純臣”!
據說,對於這場鄭國東門之戰,魯隱公和其大夫眾仲間有過一段對話。隱公問眾仲:“州吁能成功嗎?”眾仲回答:“我聽說用德行安定百姓,沒有聽說用禍亂來安輯百姓的。這就如同理出亂絲的頭緒一樣,只能更亂。州吁這個人,仗恃武力又殘忍。仗恃武力就沒有民眾支持,生性殘忍就沒有親附之人。民眾背叛他,親近者離開他,州吁恐怕難以成功。用兵,就像用火一樣,不懂得收斂定會殃及自身。州吁弑殺國君,又對百姓殘暴,不行善政,還想以戰爭方式取得成功,禍患離他不遠了。”《左傳·隱公四年》:“公問於眾仲曰:‘衛州吁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棼,fén,通“紊”,紛亂,紊亂——筆者注)之也。夫州吁,阻兵(阻兵,憑借戰爭——筆者注)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夫兵猶火也,弗戢(戢,止息——筆者注),將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歷史證實了眾仲的預言,從西元前719年三月州吁弑桓公自立,到這年九月被殺,他只當了六個月的國君。
“以戰止戰”,戰爭可以制止戰爭,戰爭卻不能帶來和平安定——無論對於內政還是外交都是這樣!
經文:
擊鼓其
從
於嗟
語譯:
戰鼓擂得嘡嘡響,兵士踴躍練刀槍,他人漕邑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
跟隨將軍孫子仲,聯合陳宋去伐鄭,歸期未定不能回,憂心忡忡心不寧。
戰場分別到何處?戰馬不知跑何處?人和馬兒何處尋?大路旁邊樹林下。
相約生死不分離,對你誓言記心裏,緊緊握著你的手,與你到老在一起。
戰場離別不見君,執手之約難兌現,可歎離別無音信,不能實現我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