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1-14
經義:
上博簡《孔子詩論》有:“《燕燕》之情,以其篤也。”讀《燕燕》,那種跨越時空、痛入心脾的千古離情,讓我們感同身受。
無論對於送別者衛夫人莊姜,還是回陳國再不複歸的戴媯(音guī,即詩中的“仲氏”,仲是戴媯的字),這都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生死別離。公子完(即衛桓公,西元前734年-西元前719年在位——筆者注)是衛莊公妾陳女戴媯之子,後被莊公夫人莊姜作為自己的兒子撫養成人。繼承王位,後被另一公子州吁所殺。這種情況下,戴媯不得不回到故國陳國,永不再回(即大歸)。失子之痛,亂國之痛,流亡之痛,一起壓在這兩位女性心頭。即使這樣,莊姜仍不忘仲氏對自己國家責任的勸勉——中國女性偉大的家國情懷,何其堅定!
《毛詩序》說:“《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鄭玄箋注:“莊姜無子,陳女戴媯生子名完,莊姜以為己子。莊公薨,完立,而州殺之。戴媯於是大歸,莊姜遠送之於野,作詩見己志。”
而據劉向《列女傳·母儀傳》,此詩為衛定公(西元前588-西元前577年在位)夫人定姜所作。衛公子娶了媳婦後不久就去世了,媳婦也沒生孩子。服喪三年後,定姜就讓媳婦改嫁,並親自將她送到郊外。當時定姜心裏很不是滋味,不僅有對媳婦的憐愛,還有對兒子的哀思。望著媳婦遠去,她不禁大哭起來,於是作《燕燕》。宋以前並沒有非人性的、夫死不嫁之類貞潔觀念,劉向甚至稱定姜為仁慈的婆婆——慈姑。《列女傳·母儀傳》:“衛姑定姜者,衛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婦無子,畢三年之喪,定姜歸其婦,自送之,至於野。恩愛哀思,悲心感慟,立而望之,揮泣垂涕。乃賦詩曰:‘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送去,歸泣而望之,又作詩曰:‘先君之思,以畜寡人。’君子謂定姜為慈姑。”
鄭玄注《禮記·坊記》引《詩》“先君之思,以畜寡人”時,也曾認為這是定姜所作,據說定姜沒有兒子,於是立了庶子衎(kàn)為太子,就是後來的衛獻公。獻公沒有很好地對待定姜,於是定姜作《燕燕》,希望獻公念及定公,對自己孝順。鄭注:“此衛夫人定姜之詩也。定姜無子,立庶子衎,是謂獻公。畜,孝也。獻公無禮於定姜,定姜作詩,言獻公當思先君定公,以孝於寡人。”
這種解釋看不出與詩文內容有太多相符之處。後來鄭玄看到了《毛詩》傳,方知自己的錯誤。他承認當時是受了同門盧植和老師馬融的影響。只是因為《禮記》注已經刊行,所以才沒有更改。《鄭志》載鄭玄答門人炅(guì)模云:“為《記》注時就盧君,先師亦然。後乃得毛公《傳》。既古書義又宜,然《記》注已行,不復改之。”
另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又以《焦氏易林》所引類似《燕燕》的四字韻語為齊詩說。如《焦氏易林·萃之賁》有:“泣涕長訣,我心不悅。遠送衛野,歸寧無子。”事實上《焦氏易林》每卦所配文辭,不過是用於占卜的韻語,和我們今天在小廟裏抽籤,籤子上的韻語十分相似,很難說取自齊詩;這就如同《列女傳》所載不過是古代佚事,所引詩,可能是為增加文學色彩,不能將其作為嚴謹的魯詩說——雖然劉向出身《魯詩》世家,受其影響理所當然。
詩者之心,聖賢之志最難知——不獨對於鄭玄是這樣,對於三家詩亡佚殆盡、資料更少的我們更是這樣!
經文:
燕燕於飛,
燕燕於飛,
之子於歸,
瞻望弗及,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於
瞻望弗及,實
終
語譯:
燕子雙雙天上飛,振翅起飛飛相隨,這個女子要大歸,送至野外不忍回,遙望背影漸行遠,泣淚如雨紛紛垂。
燕子雙雙天上飛,忽高忽低翩翩隨,這個女子要大歸,送至遠郊不忍回,遙望背影漸行遠,久久佇立淚雨垂。
燕子雙雙天上飛,但聞燕語上下鳴,這個女子要大歸,遠遠送她向南回,遙望背影漸行遠,天涯兩處心欲碎。
仲氏為人可信任,安靜深沉又無偽,性情溫柔又仁德,賢淑善良又謹慎,常思先君志在國,時時不忘勸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