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1-12
經義:
在中國文化中,禮是一切社會規範的總和。禮的基礎是名分,只有依據自然的社會關系(名位)承擔不同的職責(職分),人人都各司其職,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發展。如果夫婦、父子、上下(君臣)這些基本的人際關系(三綱)出了問題,必然導致社會動亂。
衛國第十二任國君衛莊公(西元前757年-西元前735年在位)以後,衛國王室互相殘殺,持續動蕩,根本原因就是名分混亂——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難怪子路問孔子,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從何事做起呢?孔子毫不猶豫地回答,必須從端正名分開始。對此,子路大惑不解,甚至認爲這過於迂腐。孔子批評道,仲由(仲由,字子路),你真粗野啊!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要存疑。如果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合乎情理,說話不合乎情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代表社會秩序的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麽辦好。《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爲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
這時子路或許不會想到,西元前480年,自己竟會在衛國王室的動亂中被殺!
據《史記·衛康叔世家》,《綠衣》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西元前753年(莊公五年),衛莊公娶齊國公室之女爲夫人,這就是美麗的衛莊姜,《衛風·碩人》描寫了她的傾城美貌。莊姜無子,莊公讓她撫養另一位娶自陳國公室的夫人所生之子完,並立完爲太子,完就是莊公逝世後即位的衛桓公。莊公有個寵妾,生了個兒子名州吁。州吁喜好軍事,莊公便派他做軍隊的將領。衛國上卿石碏(què)進諫莊公說:“妾生的兒子喜好軍事,您便讓他做將領,禍亂將從此興起。”如石碏所料,西元前719年,州吁聚集衛國逃亡的人襲擊並殺死桓公,自立爲國君。衛國的動蕩由此開始。
《毛詩序》說《綠衣》是因爲莊姜傷感自己的命運,看到莊公寵妾越位逾制,自己名分有所失而作這首詩。“《綠衣》,衛莊姜傷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齊詩說與此相同。《詩三家義集疏》:“齊說曰:‘黃裡綠衣,君服不宜。淫湎毀常,失其寵光。’”這裏的“淫湎毀常,失其寵光”,是說衛莊公沉湎美色,不顧國家長遠利益,社會倫常,弱化太子地位,讓驕奢的州吁掌管軍事。莊姜反而失去了應有的名位和恩寵。
本詩以“綠衣”起興。根據五行觀念,青朱白玄居四正色,黃色居中央,是最尊貴之色;綠色爲青黃之間的顔色,稱之爲間色,間色只能作衣服裡色和下裳。《綠衣》當中,這件衣服爲綠衣黃裡,綠衣搭配黃裳。這是一種秩序的錯亂——詩中用以形容名位的倒置。孔穎達《毛詩注疏》指出:“今綠兮乃爲衣兮,間色之綠今爲衣而見,正色之黃反爲裡而隱,以興今妾兮乃蒙寵兮。不正之妾今蒙寵而顯,正嫡夫人反見疏而微。綠衣以邪幹正,猶妾以賤陵貴。”
上下名位失序,禮法政令不行,在所有政治共同體中都是動亂的前兆。長治久安要從基本的倫理道德開始,這是《綠衣》給我們的最大啓迪。
今天有人不知三綱本義,狂妄否定中國人乃至整個人類的基本人倫及其規範,這會帶來災難性後果,君子慎之!悠悠千載之下,君不見子路之死乎!
經文:
心之憂矣,
綠兮衣兮,綠衣
心之憂矣,曷維其
綠兮絲兮,
我思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語譯:
綠色衣呀綠色衣,綠色面來黃色裡。
看見綠色心憂禮,不知何時才停息?
綠色衣呀綠色衣,上衣著綠下著黃。
看見綠色心憂禮,不知何時能忘記。
綠色絲呀綠色絲,是你親自來染起。
往聖先賢定名分,守禮天下無過矣。
粗夏布呀細夏布,失禮猶如寒風起。
往聖先賢定名分,禮樂在心不可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