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將道德延伸到了生態系統(《國風·召南·騶虞》)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1-07

經義:

《詩經》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國風·召南》首篇《鵲巢》講國君及其夫人的德行,《騶虞》作爲末篇與《鵲巢》相呼應,講《鵲巢》所闡釋的周人教化流行,無論是家還是國,都秩序井然。仁德澤及鳥獸,有如仁獸騶虞,不忍殺生。國君按照禮法規定依時節打獵,面對主掌山澤的官員趕出的五隻小豬,只射一箭。這種保護生態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識,使得禽獸得以繁衍生息,王道大成。《中庸》說人若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真是這樣啊!

對於未來人類如何與環境和諧共存,中國人保護生態的道德觀念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國君的這種行爲,讓我們聯想到商湯“網開一面”的故事。二者的主旨可謂異曲同工。據《史記·殷本紀》,有一次,成湯外出打獵,看見郊野四面張著羅網,張網的人口中念念有詞:“願從天上來的,從地下來的,從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網!”成湯聽了說:“啊呀,這樣就把禽獸全部殺光了!”於是把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祝禱:“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不聽從命令的就進我的網吧。”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說:“湯真是仁德到極點了,就連禽獸都受其恩惠。”“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直到今天,江西鄱陽湖一帶的漁民在打魚時,還有將打上來的小魚放生的習慣——這也是古代聖賢的遺教吧!

標題“騶虞”指王家掌鳥獸的官,亦有仁獸之義,可謂雙關——這是《詩經》常有的精妙之處。

《毛詩序》:“《騶虞》,《鵲巢》之應也。《鵲巢》之化行,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蕃殖,蒐(蒐,sōu,春天打獵,一說秋天打獵——筆者注)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孔穎達解釋說:“以《騶虞》處末者,見《鵲巢》之應也。言《鵲巢》之化行,則人倫夫婦既已得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皆蕃息而殖長,故國君蒐田以時,其仁恩之心,不忍盡殺,如騶虞然,則王道成矣。《鵲巢》之化,謂國君之化行於天下也。人倫既正,謂夫人均一,不失其職是也。朝廷既治,謂以禮自防,聽訟決事是也。”

有學者在解釋“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於嗟乎騶虞”時說:“那茁壯的蘆葦做箭幹,一箭發射到五母豬啊,正好樣的獵人啊!”(周振甫:《詩經譯注》修訂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2頁。)這類譯文實在太荒唐。如果是鳥類,可能“一箭雙雕”,母豬再小,也不能“一箭五豬”啊!再說蘆葦是不能作箭杆的。古今中外,貴族都喜歡射獵,《召南》之中也不太可能寫騶虞自己射箭打獵。另據《禮記·射義》,天子射禮才以《騶虞》爲節奏開弓射箭,顯然其級別很高。“其節,天子以《騶虞》爲節,諸侯以《狸首》爲節,卿大夫以《采蘋》爲節,士以《采蘩》爲節。”

我們解釋《詩經》,一定要合乎詩的歷史背景,詩文的內在情理,以及先秦傳下來的古義。不能天馬行空,師心自用,乃至胡言亂語。

經文:

彼茁者葭,壹發五於嗟乎騶虞

彼茁者,壹發五,於嗟乎騶虞。

語譯:

蘆葦茁壯又蔥蘢,君主田獵真威風,面對前面五隻豬,張弓搭箭只一發,王者仁義若騶虞!

蓬蒿茁壯綠茸茸,君主田獵真威風,面對前面五隻豬,張弓搭箭只一發,王者仁義若騶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