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是貫通內養與外用的不二大道(《逸周書·皇門》之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11-03

經義: 

反對宗派主義,朋黨政治,主張“無偏無黨”,天下為公(為公,為讀作wèi,為公是服務於天下人的意思——筆者注),為人民服務,是中華治道的核心理念。

文中周公告誡眾人不可唯利是圖,以私害公——搞小圈子,任人唯親,溜鬚拍馬,阻塞言路。

《尚書·洪範》是夏商周三代治國理政的大經大法。其主旨是皇極,即建中立極,建立一個超越黨派,代表全體人民共同利益的政治重心。《洪範》所謂“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就是說執政者不能成為排他性的特殊利益集團,既不排內,又不排外,和平統一的天下秩序就會實現。

西漢劉向指出,《洪範》這裏是在講天下為公,最大的公道,大公無私。大公無私不僅是對國家元首的要求,也是對各級官員的要求。談到前者,他以施行禪讓制,選賢與能的堯帝為例。堯帝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發現舜的賢能就傳位給他,沒有因為私心傳給自己的子孫。堯放棄天下就像丟棄草鞋,對於天下尚且如此,何況那些比天下小的事呢?不是堯帝這樣的人,誰能做到這一點呢?孔子讚歎道:“高大啊,只有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堯能效法天。”談到官員的大公無私,劉向以商代重臣伊尹和周代開國功臣呂尚為例,指出臣子的大公無私主要體現在:認真辦理公務不去謀求私家利益,給公家做事不談經商營私利的事,執行國家法令不偏袒親戚,為國家舉賢任能會不回避自己的仇敵,忠誠於國家的象徵元首,對百姓仁慈,推己及人行恕道,不結黨營私。《說苑·至公》:“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於其子孫也。去天下若遺躧(躧,xǐ,草鞋——筆者注),於天下猶然,況其細於天下乎?非帝堯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避仇讎,忠於事君,仁於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黨,伊、呂是也。”

近代,中國共產黨人更是明確反對宗派主義,結黨營私,強調天下為公,執政為民的群眾路線。請注意,這裏講的宗派主義,不僅指黨內的宗派主義,也指在人民中間的宗派主義,一種妄自尊大,以排他性的態度對待黨外人員的傾向。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演講中指出:“宗派主義的殘餘,在黨內關係上是應該消滅的,在黨外關係上也是應該消滅的。其理由就是:單是團結全黨同志還不能戰勝敵人,必須團結全國人民才能戰勝敵人……對於一切願意同我們合作以及可能同我們合作的人,我們只有同他們合作的義務,絕無排斥他們的權利。一部分黨員卻不懂得這個道理,看不起願意同我們合作的人,甚至排斥他們。這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收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文化中,天下為公,正直忠誠不僅是一種政治宗旨,還是一種內在的智慧修養。《說苑·至公》認為,一個人大公無私就會思路清晰,偏聽偏信就會頭腦昏聵;忠誠正直就能夠人生通達,奸詐虛偽就會蔽塞不通;誠信就會達到神妙的智慧境界,浮誇荒誕就會虛妄迷惑。以上六點是君子必須謹慎區分對待的,這也是大聖夏禹和大惡夏桀的分野所在。“夫公生明,偏生暗,端愨(愨,què,誠實——筆者注)生達,詐偽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而禹桀之所以分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執政為民,為人民服務不僅是一種執政宗旨,更是一種生命智慧——為人民服務是貫通內養與外用、修齊治平一以貫之的不二大道!

經文:

至於厥後嗣,弗見先王之明刑,維時及胥學於非夷,以家相厥室弗恤王國王家維德是用,以昏求臣,作威不祥,不屑惠聽,無辜之亂辭是羞於王王阜良,乃惟不順之言於是,人斯乃非維直以應,維作誣以對,俾無依無助譬如畋,犬驕用逐禽,其猶不克有獲是人斯乃讒賊媢嫉,以不利於厥家國。譬若匹夫之有婚妻曰:‘予獨服在寢。’以自露厥家媚夫有邇無遠,乃食蓋善夫,俾莫通在士王所乃維有奉狂夫是陽是繩,是以為上,授司事於正長命用迷亂,獄用無成,小民率穡,保用無用壽亡以嗣,天用弗保媚夫先受殄罰,國亦不寧

“嗚呼,敬哉!監於茲,朕維其及朕藎臣,夫明爾德以助予一人憂,無維乃身之暴皆恤爾假予德憲,資告予元譬若眾畋常撫予險,乃而予於濟汝無作!”

語譯:

“至於他們的後輩,不遵從先王之常法,而是大搞歪門邪道,損公肥私,以侍臣妻兒之小罔顧國事祖業之大。唯利是圖,胡亂選拔官員,仗勢作惡,阻塞言路,使不經之論、諂諛之辭上達君王。年輕的君王大多率直,有錯誤言論廷臣不正告以是非,而以虛妄之辭相欺瞞,使君王無所依靠,失去輔佐。就好比田獵,用驕養之犬追逐禽獸,尚不能有所獲。更何況是治國,驕寵之輩多諂媚嫉妒,必將有害於國家。又好比一位丈夫有個恃寵而驕的妻子,揚言道:‘只得由我一人服侍就寢’,以炫耀自身地位。諂媚之輩自私短視,有家而無國,若其權位高過良臣,必會遮斷朝士的進身之階。得到褒獎提拔的盡是些狂妄之徒,他們遷升高位,被授予要職。終致國政昏亂,刑法失效,百姓貧苦,無所安養。惡人難以長壽,上天不保佑惡行。諂媚之輩雖會受罰滅亡,國家卻不易恢復安寧。

“嗚呼,恭敬啊!有鑒於此,我鄭重囑託諸位忠良之臣,要弘揚美德為我分憂,不得放任自己為非作歹。你們要向我進獻良法善政,為我指明國事大體。譬如集體田獵,隨時為我化解險情,直至助我成功捕獲獵物。你們不要辜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