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11-02
經義:
《皇門》是一篇重要的西周尚書類文獻,清代學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就指出,《皇門》“大似今文《尚書》”。這已經成為當今學者們的普遍共識。2010年《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戰國抄本《皇門》公佈後,更加深了世人的這一印象。整理者指出:“簡本《皇門》‘公若曰’之‘公’,今本作‘周公’,據內容判斷,簡本所指亦為周公。簡文記載周公訓誡群臣望族要以史為鑒,獻言薦賢,助王治國,同時抨擊了某些人陽奉陰違、背公向私的行為,是不可多得的周初政治文獻。簡本為戰國寫本,但所用語詞多與《尚書》中的《周書》諸篇及周初金文相似,如謙稱周為‘小邦’(今本避漢高祖諱作‘小國’)等皆為周初慣用語,知其所本當為西周文獻。”(《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163頁)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尚書類文獻《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和《逸周書》篇目不分,也從一個層面說明《逸周書》在戰國以前同《今文尚書》一樣為世人所重。事實上,《漢書·藝文志》仍將《逸周書》列入《六藝略》的書類,直到隋唐時期,《逸周書》才被歸入《隋書·經籍志》所說的“體制不經”“委巷之說,迂怪妄誕,真虛莫測”的雜史類——對《逸周書》的這種貶低,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大損失。
與簡本相比較,《逸周書·皇門》的內容與之大體相同。但仍有一些重要異文。比如周公訓話之地,簡本作“庫門”,而今本作“左閎門”。周制天子有五門,分別是: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庫門為外朝所在地,所以清華簡整理者認為“庫門”較為合理。問題是,本篇標題為《皇門》,古代皇、閎互訓,都有大的意思。左閎門即路寢左門,《周書序》上說,周公在閎門會見群臣,廣求輔佐君主的至理名言,因此作了《皇門》。“周公會群臣於閎門,以輔主之格言,作《皇門》”,看來“左閎門”更合乎標題之義。
還有“建沈人”,讓人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有學者解釋“沈人”為“商遺民”“屈於下者”,多屬臆測。而簡本作“肆朕沖(沖,同“沖”——筆者注)人”據《尚書·盤庚下》孔安國傳,“沖,童。童人,謙也。”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疏:“‘沖’‘童’聲相近,皆是幼小之名。自稱‘童人’,言己幼小無知,故為‘謙也’。”顯然,這裏簡本優於今本。
今本《竹書紀年》記載,成王元年正月,“周公誥諸侯於皇門”。事件發生在武王去世不久,周公剛剛攝政之時。《皇門》中的“我辟王”“王所”等記載,這裏周公所指的王顯然指成王。
武王病逝留下了巨大的政治真空,導致周朝政權很不穩定。東部包括管叔、蔡叔、武庚在內的實力派諸侯蠢蠢欲動。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周公號召眾臣推舉賢能,積極獻言獻策。至於後面對自私的嫉妒賢才者的批判,其針對的應是朝廷上管蔡的追隨者。在某種意義上,《皇門》可說是周公統一全民思想的宣言書。
經文:
“嗚呼!
“我聞在昔,
語譯:
正月庚午日,周公來到天子正廳左門會見眾宗親大臣,說道:
“嗚呼!我周朝原本為西陲小國,幸得有德長老在位輔佐,擁立幼主。以法治國之外,更有長老們貢獻美德良言,使天降命於我周王,由小國之君成長為天下共主。
“我聽說在從前,大國的明君不被憂患所困,因為有王室、宗子和重臣們,自覺奮發圖治,篤行不怠,以輔佐他們的君王勤勞國政家事。他們廣泛訪求,評選天下文武大才推薦給朝廷。對其中的忠良之臣乃至於有職分之庶子,凡真正恪守常德者,均提拔重用,使他們都能獻計朝堂,施展才幹。齊心襄助君王敬奉先祖英靈,宣揚先祖常法。國君得以學習先王的經驗,所出政令規範而高明,從而政通人和,承天降大命,百官萬民無不擁護中央政府。宗親重臣如果真能自勉,永遠取信於君民上下,必會得到眾人相助為王室辛勞效力。祖先和神靈也會以美好職事相報答,使其繼承祖業和尊榮。國家得以安寧,百姓得以歸附,農夫得以耕種,全都來祭拜天神以示感恩。用兵足夠慎重,軍備絕對充足。君王因而擁有遠邦近鄰的整個天下,國脈延綿萬世子孫,永久得到先王的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