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10-25
經義:
雒,同“洛”,即洛邑。標題《作雒》,就是興建洛邑的意思。
《作雒》不僅記述周公營建東都洛邑的細節,還介紹了周公東征平叛的經過。《周書序》記載,周公誅滅三監以後,就遵從武王遺志,在伊、洛間修建都城,因此作了《作雒》。“周公既誅三監,乃述武王之志,建都伊、雒,作《作雒》。”
營建洛邑始自武王,但完成這一偉業的卻是周公。洛邑的興建為周人在殷商故地建立了穩定的戰略基地,從而奠定了周人八百年基業。試想,如果沒有對洛邑長達幾百年的經營,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後,西元前770年周平王怎能東遷洛邑,很快穩定了大局?沒有東都,何來東周?
武王在伐紂後第二年就病逝了。繼位的成王年幼,不能親自理政,商人舊勢力十分強大,內外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是紂子武庚聯合武王的幾個弟弟叛亂的根本原因。《史記》對於周公東征的記載較簡略。據《史記·魯周公世家》,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最後率領淮夷造反。周公於是遵從周成王的命令,舉兵東征,並寫了《大誥》。他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朝之遺民,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讓微子奉行殷之祭祀。平定淮夷及東部其他地區,兩年時間全部完成。這下諸侯都順服了周王朝。文中說:“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餘民,以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
今天,由於班簋等諸多金文資料的出土,我們得以知曉周公東征的更多細節。這場戰爭實為周人的生死之戰,動用了大量兵力。周公、召公都親自指揮,周公的兩個兒子伯禽和明公,武王的另一個弟弟康叔與兒子伯懋父(據班簋,伯懋父手下有毛伯、吳伯、呂伯),他們都參加了周公領導的平叛戰爭。叛軍方面,除了管叔、蔡叔、商紂的兒子武庚外,還有東夷的徐、奄、淮夷、韋伯、薄姑、熊國、盈國等多達十七國。用時兩三年(班簋銘文說:“三年靖東國。”)平叛才得以完成,足見其戰役之多,戰勝之不易。
周公制禮作樂,給後人的印象大體是仁孝、忠誠的謙謙君子。但歷史上周公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2008年7月入藏清華大學的戰國竹簡中,有一組詩名為《耆夜》,描寫商代末年,周武王出師伐耆,得勝歸周在文王宗廟進行“飲至”典禮賦詩慶功的場景。在場的是當時周朝的領導核心,除了武王,還包括畢公、召公、周公、太公望。其中武王專門作詩讚美周公,一個駕著輕車(即詩中的“輶乘”),奮不顧身,英勇殺敵、所向披靡的周公形象躍然紙上。武王舉爵贊道:“輶乘既飾,人服余不胄。□(□和下文的繄,都是句首語氣詞——筆者注)士奮刃,繄民之秀。方壯方武,克燮(燮,這裏是征伐的意思——筆者注)仇讎(仇讎,仇敵——筆者注)。嘉爵速飲,後爵乃複。”
讀罷《輶乘》,數千載之後,周公的赫赫文治武功,仍令我們感奮!
經文:
武王克殷,
周公、召公內
語譯:
武王伐紂後,立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為“殷後”,使其延續殷商祭祀。立管叔在殷東面,立蔡叔在殷南面,立霍叔在殷北面,讓他們共同監督殷商舊臣。武王回到周邦後,同年十二月,在鎬京去世,棺槨停放在岐周。周公攝政,輔佐天子,管叔、蔡叔、霍叔聯合武庚、東方徐國、奄國及熊國、盈國叛亂。
周公召公對內平息父兄,對外撫定諸侯。成王元年六月盛夏,安葬武王於畢地。第二年,又調集兵馬,征討衛國和殷國,殷人驚恐潰敗。處罰了三位王叔,王子祿父逃往北方,管叔被絞刑處死,並把蔡叔囚禁在郭淩。共計征討熊、盈等國十七個,破城九座。把俘獲的殷商士大夫,遷居到洛陽九畢。任命康叔統領原來殷商舊地,任命中旄父負責殷地東側。周公認真為後代考慮,說:“我擔心宗室不能長久,要讓都城建在天下中央。”到他還政成王時,在天下中央建好了一座大城名叫成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