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0-13
經義:
《國風·召南·鵲巢》讚美了積行累功的諸侯國君以及其德行堅貞的夫人,重君道。《羔羊》則讚美了在國君夫婦影響下召南各級官員忠誠廉潔,大公無私的“羔羊精神”,重臣道。《毛詩序》:“《羔羊》,《鵲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
卿大夫的服裝很多,為何要單獨提及羔羊皮衣呢?唐代孔穎達指出,這是因為羔羊象徵在下位者所應具有的德行,包括群而不黨,能團結同僚又能奉公守法,不結黨營私等。卿以羔羊為拜見尊長時的見面禮(贄),是因為羊雖有犄角卻不隨意攻擊人,捉住它為贄時不鳴叫,宰殺時不啼哭,這與為義而死的人相似。羔羊吃奶時,一定要先跪下來,與守禮的人相似。這些都是作下級者應有的品德。孔穎達《毛詩注疏》:“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故在位之卿大夫皆居身節儉,為行正直,德如羔羊。然大夫有德,由君之功,是《鵲巢》之功所致也……詩人因事托意,見在位者裘得其制,德稱其服,故說羔羊之裘,以明在位之德。敘達其意,故云如羔羊焉。不然,則衣服多矣,何以獨言羔羊裘?《宗伯》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類。’《士相見》注云:‘羔取其群而不黨。’《公羊傳》何休云:‘羔取其贄之不鳴,殺之不號,乳必跪而受之。死義生禮者,此羔羊之德也。’然則今大夫亦能群不失類,行不阿黨,死義生禮,故皆節儉正直,是德如羔羊也。”
《羔羊》描述了穿著羔羊皮衣的大夫辦公結束後,怡然自得回家的場景。身為下級,只有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公私分明,以大公無私之心致力於國事,方能如詩中所說的“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古人如何做下級,盡“臣道”?《韓非子·有度》有深入的闡發:賢能之士做臣子,一心一意效忠君主、沒有二心。在朝廷不敢推辭賤事,在軍隊不敢推辭難事。推行君主的政策,遵從君主的法令,隨時準備接受命令,不隨意評判是非。所以口不為自己的私利辯說,眼不為自己的私事觀察,自覺維護中央權威。做人臣的如同雙手,上用來整理發冠,下用來修治鞋襪。遇到冷暖寒暑都要用手保護身體。刀劍近身,不敢不拼殺格鬥。不與智慧之臣、賢能之士結黨營私。“賢者之為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二心。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頭,下以修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鏌鋣傅體(鏌鋣,也作“莫邪”,古代寶劍名;傅體,傅通“附”,逼近身體——筆者注),不敢弗搏,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歷史上政治生態合乎“臣道”的時代,最典型的就是秦國。親身考察過秦國的荀子曾這樣描述秦國的卿大夫:“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楛,kǔ,惡劣、不正當——筆者注),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倜然,tì rán,高遠超然的樣子——筆者注)莫不明通(明通,明理通達——筆者注)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荀子所說的“倜然莫不明通而公”的秦國士大夫,不由讓我們想起“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的西周眾臣——只有社會大治的時代才有這樣良好的政治生態啊!
經文:
羔羊之皮,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語譯:
大夫穿著羔皮衣,素絲合縫細又密。
理事公正心安定,退朝簡餐回家去。
大夫穿著羔皮衣,素絲合縫手工細。
理事公正心安寧,朝罷簡餐回家去。
大夫穿著羔皮衣,素絲密縫好手藝。
理事公正心自得,退朝簡餐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