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10-09
經義:
《甘棠》一詩讚美召公勤政愛民,齊、魯、韓、毛四家均同此說。召公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典範,數千年來影響不衰。《毛詩序》說,《甘棠》是讚美召公的榜樣力量大行於南國。“《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國。”
召伯就是召公,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他協助武王滅商,功不可沒。周朝建立時,召公被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幼年即位,召公出任太保,與周公一同輔佐成王。他與周公分陝而治,陝以西歸他管理。召公在任期間,敬德保民,治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治理陝以西,他愛護百姓,百姓十分信服召公,上下和合。召公出城巡視,不佔用民房,在一棵棠梨樹下判決官司,處理政事。從公侯到平民都能得到妥善安置,沒有人失去生計、居無定所。召公死後,百姓懷念他的政績,不舍得砍伐那棵棠梨樹,作詩《甘棠》歌頌他。“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司馬遷認為,召公奭可稱得上有仁德的人了!正是由於召公的偉大功業,才使其封國在強敵環伺之下仍延續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眾封國中最後滅亡。《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奭(奭,shì,召公,姓姬,名奭——筆者注)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外盡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也。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韓詩外傳》論《甘棠》的寫作背景更為詳細,據說召伯在朝中做官,有關官員請求他在召地建築宮殿。召伯說:“唉!為了我一個人的舒適,煩勞百姓,這不是我先父文王的願望。”於是來到田野和百姓在一起,審理他們的訴訟。召伯在野外就住在樹下,老百姓都十分高興,耕田采桑的人加倍努力工作,互相勉勵。因此獲得了大豐收,家給人足。召伯以後,執政者驕奢淫逸,不體恤老百姓,賦稅繁多,百姓窮困,也不能及時耕田采桑。詩人看到了召伯曾經休息過的樹下,就作詩歌頌他。《韓詩外傳·卷一》:“召伯在朝,有司請營召以居。召伯曰:‘嗟!以吾一身而勞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於是出而就蒸庶(蒸庶:眾多的意思,這裏指老百姓——筆者注)於阡陌隴畝之間,而聽斷焉。召伯暴處遠野,廬於樹下,百姓大悅,耕桑者倍力以勸,於是歲大稔(稔,rěn,農作物成熟——筆者注),民給家足。其後在位者驕奢,不恤元元,稅賦繁數,百姓困乏,耕桑失時。於是詩人見召伯之所休息樹下,美而歌之。”
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實際解決百姓的困難和問題,才會贏得人民的愛戴和擁護——召公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難怪孔子感歎:在《甘棠》這首詩中,我看到中央政府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擁護。人民的本性就是這樣,珍重這個人,就敬重他的(政府)職位。喜歡這個人,必是因為喜歡他的所作所為;憎惡一個人也是這樣啊!上博簡《孔子詩論》:“吾以《甘棠》得宗廟之敬。民性固然,甚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惡其人者亦然。”
經文:
蔽芾甘棠,
蔽芾甘棠,
語譯:
甘棠枝繁葉又茂,莫剪枝葉莫砍它,難忘召公他曾結廬在棠下。
甘棠枝繁葉又茂,莫剪枝條莫毀它,難忘召公他曾巡行歇棠下。
甘棠枝繁葉又茂,莫剪枝幹莫折它,難忘召公他曾聽訟在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