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西式民主制”之花接“中國尚賢制”之木是危險的(《逸周書·成開》之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10-07

經義:

通觀《成開》,不難發現周公對選賢任能——中國基本選舉制度尚賢制的重視。除了“六則”,其他治國理政的五大方面都包含尚賢制的內容。“三極”強調“人有四佐,佐官維明”,人君有四臣輔佐,使政治清明;“五示”強調“明位示士”,申明爵位以勸勉士人;“四守”強調“政盡人材,材盡致死”,守國政在於真心任用人才,人才為之效死;“九功”從選賢任能的反面說明任人唯親的害處”;“五典”直陳任用五類賢人的意義。

從基層選拔出既德行高尚又有行政能力,“又紅又專”的人才,組成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中央政府,是過去四五千年中國大一統政治組織形式一以貫之的選舉原則。夏商周三代的治國大法《今文尚書·洪範》就有對尚賢制的闡述。上面說,君王應瞭解哪些人有謀略、有能力、有操守,並將他們選拔出來給予重用。其次對於那些思想較為中立,又遵紀守法的人,君王應寬待他們。這樣可以減少敵對力量,有利於團結大多數。第三,對那些真心擁護中央的人,君王應重用他們,賜予他們福祿,讓他們緊密團結在以元首為核心的中央周圍。“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於極,不罹於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

在中國古典政治理論中,社會不是不同利益集團競爭的角鬥場,而是團結在中央政府周圍的有機體,政府通過吸納基層賢能之士領導社會的和諧運轉。所以《洪範》明確反對黨爭和黨派政治,“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蕩蕩,意為寬廣——筆者注);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平平,這裏指治理有序——筆者注)。”

自古以來西方社會的政治組織形態就是散裂的,即使羅馬帝國,在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也沒有實現深度一體化,地方有明顯的自治特徵。進入中世紀,歐洲分解為各類封建性政治實體,眾多小型政治單位城邦、主教領地、公國和王國等並存,它們之間互相競爭,甚至兵戎相見。進入近代,這些相互競爭的政治實體演化為不同的黨派,隨著政治共同體的擴大,民族國家的出現,不同政治單位的競爭演化為以黨派競爭為特徵的代議制民主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學者楊光斌、李歡二先生這樣描述道:“歐洲的封建制傳統是如此根深蒂固,封建制的盛行使得社會控制權分散化,國王並不能實現權力的統一,領主、騎士、城市等都擁有或大或小的自治權,他們組織成議會與佔有行政權的國王相抗衡,並在西元12世紀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勝利——頒佈《自由大憲章》。14世紀,郡和自治城市的力量逐漸壯大,議會開始分成兩院……下院的出現正是城市力量日益壯大的結果,城市的崛起意味著平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國王雖然仍然處在權力中心,但是由於社會權力多元分立,其不得不在貴族和平民之間周旋,借助他們的力量達成自身政治目標。在這三種權力的鬥爭妥協之中,代議制政府逐漸發展起來。”(楊光斌、李歡:《政治的概念——兼論我們時代性困境的政治根源》,載《社會科學研究》2023年第3期。)

無論是三代天下統一於封建的“天子諸侯制”,還是秦漢以後天下統一於郡縣的“天子官僚制”,中國過去四千多年來整體上一直是反對封建割據的大一統政治共同體,沒有長期經歷歐洲內部社會權力多元化的政治組織形態,這導致東西方的選舉方式差異顯著。今天,一些學者從西來本本和純粹觀念出發,不顧東西方歷史文化的不同,大談西式民主化、與西方政治接軌——這種移“西式民主制”之花接“中國尚賢制”之木的主張是危險的!

經文:

九功:一、賓好在笥;二、淫巧破制;三、好危破事;四、任利敗功;五、神巫動眾;六、盡哀民匱;七、荒樂無別;八、無制破教;九、任謀生詐。和集集以禁實有離莫遂通其

“五典:一、言父典祭,祭祀昭天,百姓若敬;二、顯父登德,德降為則,則信民寧;三、正父登過,過慎於武,設備無盈;四、機父登失,修□□官,官無不敬;五、□□□□,制哀節用,政治民懷五典有常,政乃重開之守內則順意,外則順敬,內外不爽,是曰明王。”

王拜曰:“允哉!維予聞曰,何鄉非懷,懷人惟思,思若不及,禍格無日式皇敬哉!余小子思繼厥常,以昭文祖,定武考之烈。嗚呼!余夙夜不寧。”

語譯:

“九功:一、任人唯親自陷困境;二、過度工巧破壞禮制;三、好大喜功破壞事業;四、唯利是圖敗壞功業;五、迷信神巫惑亂民眾;六、過度治喪民用匱乏;七、過度行樂尊卑失常;八、不遵常制破壞教化;九、放任權謀滋生詭詐。

“五典:一、善言長老主持祭禮,祭祀能夠昭明天意,百姓因而心生恭敬;二、名望長老宣揚道德,德性化為行事準則,準則踐行民眾安寧;三、正直長老指出過錯,及時規過勝於用武,設防備失永不自滿;四、機智長老指出失誤,修補政令諷諫官風,上下官員無不恭敬;五、仁愛長老主持喪禮,克制哀傷節約用度,政教得治民眾感懷。五典穩妥無缺失,國政就會大興久治。對內順應民意,對外合乎天理,內外都沒有差錯,可以稱為明王。”

成王下拜說:“您教導得真好!我曾聽說,正心才是方向,心正之人在於反思,反思如果不及時,災禍將不期而至。先王的法典真令人讚歎啊!我一定繼承此常法善政,以光大先祖文王的明德,鞏固先父武王的功烈。嗚呼!我會日夜用心精進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