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觀念深深影響了先賢對政治經濟的看法(《逸周書·成開》之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10-06

經義:

開,在西周有勸誡、開導的意思。《成開》是武王死後,鑒於殷人的殘餘勢力仍然很強大,周公對剛剛即位的成王所作的訓誡之詞。《書序》說:“武王既沒,成王元年,周公忌商之孽,訓敬命,作《成開》。”《逸周書》中還有《文開》,據《書序》,它是講文王告訴卿士發佈教化與禁戒,可惜《文開》已佚,只存篇名。

周公對成王的訓詞包括六大方面,首先是“三極”——囊括天、地、人(三才)的基本準則。內容是根據星象制定曆法,“天有九列,別時陰陽”;劃分九州治理天下四方,“地有九州,別處五行”;選賢任能治理天下“人有四佐,佐官維明”。周公在《逸周書·小武開》中亦曾對武王提及“三極”,其內容與本文全同。上面說:“三極:一、維天九星;二、維地九州;三、維人四左(四左,即“四佐”——筆者注)。”周公還特別說明,“三極”源於周文王的教導。《逸周書·小武開》:“周公拜手稽首曰:‘在我文考,順明三極……’”

“三極”將治國理政的基本準則建立於人與天地自然的法則之上,而非建基於神或宗教,這是中國先賢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也是人類文明演化進程的革命性突破。要知道,今天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文化底色仍是基督教。儘管政教分離是美國立國的基本原則,但直到1931年,美國最高法院仍強調:“我們是一個基督教民族。”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從基督教的角度,美國的人人平等觀念、宗教信仰自由及言論自由所具有的神聖性和合理性將變得難以理解。

天、地、人三才的觀念在《易經》中得到了明確地闡發。《易經·系辭傳下》有:“《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易經·說卦傳》有:“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人與天地並列為三,而不是匍匐於神的腳下。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積極介入自然萬物的演化,“參贊天地之化育”,這是中國人文精神與西方根深蒂固的命定論大相徑庭之處。在中國文化中,人不是神的奴僕,而是頂天立地的萬物之靈,這是怎樣偉大的精神特質啊!

《易經·說卦傳》所說的“性命之理”,是講天與人,人與自然,人性與天命的關係。先哲既不否定天數、天命的存在,也不否定人事的作用,強調天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互通互系。要求我們盡人事聽天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易經·說卦傳》)

東漢學者荀悅(148-209年)指出,堯和湯時的水旱之災,是天數;《尚書·洪範》中諸多過失的報應,關係人事。魯僖公時天下大旱,通過以工代賑,節省開支、勸人施捨等善政度過難關,說明災禍是可以拯救的;周宣王時的旱災,則難以改變。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看到不能拯救災禍,就認為人事不能發揮作用;也不能因為看到災禍得以去除,就認為無天命,這兩種看法都執守一端,偏離了中道。《前漢紀·高后紀卷第六》荀悅論曰:“故堯、湯水旱者,天數也,《洪範》咎征,人事也。魯僖澍雨(澍雨,shù yǔ,時雨,比喻恩澤——筆者注),乃可救之應也。周宣旱應,難變之勢也。顏冉之凶,性命之本也。猶天回日轉,大運推移,雖日遇禍,福亦在其中矣。今人見有不移者,因曰:‘人事無所能移。’見有可移者,因曰:‘無天命。’見天人之殊遠者,因曰:‘人事不相干。’……此皆守其一端,而不究終始。《易》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言其異也。‘兼三才而兩之’,言其同也。故天人之道,有同有異。”

荀悅論天人之際,將事物發展分為三大態勢,“三勢”。“夫事物之性,有自然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者,有失人事不成者;有雖加人事終身不可成者,是謂三勢。凡此三勢,物無不然。以小知大,近取諸身。譬之疾病,有不治而自瘳(瘳,chōu,病癒——筆者注)者;有治之則瘳者,有不治則不瘳者;有雖治而終身不可愈者。”(《前漢紀·高后紀卷第六》)

人生天地之間,當盡人事,積極有為。它不僅決定了中國人的人生觀,也深深影響了先賢對政治經濟的看法。不做消極的“守夜人”,積極主動地調控經濟與社會生活,從三代到21世紀的今天都是中國政府的主流觀念。

經文:

成王元年,大開,告用

周公曰:“嗚呼!余夙夜之勤,今商孽競時,逋播以輔,余何循何循何慎王其敬天命,無易,天不虞在昔文考,躬修五典,勉茲九功,敬人畏天教以六則、四守、五示、三極祗應八方,立忠協義,乃作

“三極:一、天有九列,別時陰陽;二、地有九州,別處五行;三、人有四佐,佐官維明

“五示:一、明位示士;二、明惠示眾;三、明主示寧;四、安宅示孥;五、利用示產產足不窮,家懷思終,主為之宗,德以撫眾,眾和乃同五示顯允,明所望

“四守:一、政盡人材,材盡致死;二、土守其城溝;三、障水以禦寇;四、大有沙炭之政

“六則:一、和眾;二、發鬱;三、明怨;四、轉怒;五、懼疑;六、因欲。

語譯:

成王元年,周公嚴肅勸誡開導成王,告誡他如何治國理政。

周公說:“嗚呼!我們要日夜勤政啊,如今殷商殘餘勢力正抓緊與那些逃犯相勾結,我們該遵循什麼、修養什麼、謹慎什麼?我王您要敬畏天命,只有始終如一,上天才不會背棄。

“當年先父文王,躬身修持五典,勤勉革除九功,尊重人而敬畏天。教化民眾以六則、四守、五示、三極,恭順八方,護立中道,匡扶正義,於是得以振興。

“三極:一、天上有九星,分別時間之陰陽;二、地下有九州,分別空間之五方;三、人君有四臣輔佐,使政治清明。

“五示:一、申明爵位以教導士人;二、申明利益以教導民眾;三、申明主次以教導社會秩序安寧;四、安定家室以教導生養;五、便利器用以教導生產。生產充足就會財用不缺,家室安定就會展望長遠,君主垂範百姓效法,普施恩惠安撫大眾,君臣和睦天下大同。五示顯明公平,萬民各歸其位。

“四守:一、守國政在於真心任用人才,人才為之效死;二、守領土在於建牆挖溝;三、以水作為屏障抵禦敵人;四、備足沙石木炭等防守器材。

“六則:一、團結大眾;二、抒發鬱悶;三、宣明怨恨;四、轉化憤怒;五、立威決疑;六、順應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