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書院2024年度全體工作會議紀要

作者: 楊子   發布時間: 2024-09-10

8月25日上午,北京市東城區泓晟國際中心二樓會議室,六經書院2024年度工作會議隆重召開,來自廣東、安徽、石家莊等全國各地的編輯與列席者歡聚一堂。大《六經》工程總編輯翟玉忠老師首先作了題為《政府的“中國式”與學界的西學化》的主旨報告,緊接著與會同仁依次發言,分享人生智慧,共勉道義擔當。最後在翟老師的主持下,編輯們商討了六經書院今後的工作。新法家網站英文版主編陸壽筠先生、新法家網站中文版主編王亞軍先生向會議提交了書面發言。

翟玉忠老師在報告中指出,理論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已成為我們時代的突出矛盾。哲學社會科學界有意在政府的政治話語體系之外,另尋一套本土話語解釋當代中國,但至今仍沒看到真正有說服力的理論體系出現。為何會這樣?因為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主流學術是西學,面對中國政府的本土立場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新主張,學界舊方抓不出新藥,仍沿著過去一百多年西學化的慣性前行——學界的西學化與政府的“中國式”南轅北轍,這是我們在理論上嚴重滯後的深層次原因。報告中他以經濟學為例說明這一點。

六經書院內容總監付金財老師指出,近代以來,受西方宗教東傳的影響,國內外都有學人提出“儒教”問題,其實這是學者不了解儒學特質而造成的偽問題。“宗教”一詞來自日本,以“宗教”翻譯英語Religion,而Religion是堅信超自然統治力量存在,這個超自然統治力量是宇宙的創造者。中國近代糊裏糊塗地接受了日本的這個翻譯,事實上在中國用“神道”或“神教”來翻譯Religion更合適,《周易·觀卦·彖辭》說:“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神道或神教是中國傳統的教化形式之一,它在實踐層面上表現為祭祀。《國語·周語下》說:“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祭祀那些為國計民生作出貢獻的人主要是出於感恩和效法,而不是崇拜,這是中國傳統祭祀與西方宗教的迥異之處。西方宗教強調對萬能之神的信仰。明朝以來,中國祭祀制度化,各府州縣官要祭祀孔子和城隍等,稱為秩祀。百姓自發且被官方承認的祭祀行為,稱為群祀。明清府州縣學採取“廟學合一”制度,地方學校既學習儒家經典又要祭祀孔子,祭祀孔子的建築叫做大成殿,學習經典的建築叫做明倫堂。西方學者不了解中國的祭祀文化,認為祭祀誰就是崇拜誰,崇拜就是宗教。所以就有了中國“儒教”的提法。

深圳企業家歐陽春竹先生分享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他認為中華文化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一”“和”;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可以是“一統”“和諧”;如果用六個字來概括,就是“一四海”“絕紛爭”;如果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上述每一對概念是一而二、二而一,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既是價值觀又是方法論。只有天下一統,才能實現和諧;只有社會和諧,才能維持天下一統。

大《六經》工程網站主編蔡青除了運營微信公眾號,還負責《逸周書》的翻譯工作。他在發言中,對古今研究《逸周書》的主要成果和參考資料作了介紹和點評,並就自己心中疑惑現場請教了翟、付兩位老師,明確了後續譯經工作的指導思想。他表示會加緊完成《逸周書》相關工作,之後願意嘗試其他工作。

編輯李有安老師表示,大《六經》工程是接續孔子、超邁兩漢、糾偏宋明直到當今的一項偉大工程,任務十分艱巨,自己很榮幸能成為團隊的一員。兩年多來,通過學習翟老師《文脈尋根》、付老師的《道不可離》等一系列著作,越發感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也越發感佩翟玉忠老師。翟老師不僅學識淵博,見地深遠,透徹古今,真正抓住了中國文化的大本大源,而且勇挑使命,以身許道,二十年來筆耕不輟,不懼艱危。他認為,光大經學,復興中華文化,做好“第二個結合”,翟老師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有這樣的帶頭人,我們一定能把這項千秋文化工程做好。

此外李老師還談及自己的具體工作。網站編輯看似簡單,卻來不得半點馬虎,稍不小心就會貽笑大方。他表示自己會不斷總結,不斷精進,確保跟上翟老師的節奏,高質量完成各項任務。

最後,翟玉忠老師勉勵大家,將來無論走到哪里,無論處在什麼位置,都要不忘初心,不要忘記對聖哲的信仰,不要忘記我們今天的熾熱情懷,不要忘記我們對未來的崇高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