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德體系以社會職責為重心(《國風·召南·采蘩》)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09-09

經義: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軍事一樣,都屬於國家頭等大事。在三代,祭祀的主持者是后妃,軍事的主持者則是君王。這種社會分工清楚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男女對等的夥伴關係。

據《周禮》,周王妻妾的重要職責就是祭祀,不同等級妻妾相應的祭祀職責不同。比如地位較高的九嬪,除了掌管宮中婦人行為的相關知識,教育她們應有的德行、言辭、儀態、勞動技能,率領所屬的女禦按時依次到燕寢侍候王歇息。還要在祭祀時協助王后進獻盛有黍稷的玉敦,以及進獻和撤下豆與籩。如果有賓客,就跟著王后招待賓客。有大喪,要協助王后率領內外命婦依尊卑次序排列哭位。《周禮·天官塚宰第一·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禦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各帥其屬而以時禦敘於王所。凡祭祀,贊玉粢,贊后薦、徹豆籩。若有賓客,則從后。大喪,帥敘哭者亦如之。”

級別更低的世婦,其祭祀職責體現得更為明顯。世婦掌管有關祭祀、招待賓客和喪事的事,率領宮女洗滌和拭擦禮器,精選供祭祀用的穀物。到祭祀那天,親率宮女陳列祭器,以及所有應當預先陳放在房中的食物。負責哭吊卿大夫的喪事。《周禮·天官塚宰第一·九嬪》:“世婦掌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帥女宮而濯摡(濯摡,zhuó gài,洗擦乾淨——筆者注),為姿盛。及祭之日,蒞陳女宮之具,凡內羞之物,掌吊臨於卿大夫之喪。”

《采蘩》描寫諸侯夫人早晚為國事操勞,準備祭祀親力親為,不失其作為女主人的職責。《毛詩序》:“《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

《采蘩》因此成為盡職盡責承擔自己本分的象徵。舉行射禮時,士這個級別的節拍就依《采蘩》之樂,以讚美士恪盡職守。《禮記·射義》:“士以《采蘩》為節……《采蘩》者,樂不失職也。”鄭玄注:“‘樂不失職者’,謂《采蘩》曰‘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通過郭店楚簡《六德》,我們能看到中華道德體系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義。因為它以人在社會自然分層中的地位為基礎,分為夫、婦、父、子、君、臣(即上、下)六位;以人在社會中需要完成的職責為重心,相應地分為六職,即夫之率人、婦之從人,父之教人、子之受人,君之使人、臣之事人;以完成六職所需要的德行原則為目標,即夫之智、婦之信,父之聖、子之仁,君之義、臣之忠。同時,六德又在六職的完成過程中得到培育和發展,《六德》稱之為“裕”。上面說:“生民斯必有夫婦、父子、君臣,此六位也。有率人者,有從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受者;此六職也。既有夫六位也,以任(任,這裏是擔當的意思——筆者注)此六職也。六職既分,以裕六德。”

中華道德體系的重心是六職,而非後人強調的仁、義、禮、智、信諸道德。如果沒有現實生活的磨煉,人生職責的堅守,所有道德科目都會成為蒼白的口號——在道德價值口號滿天飛的時代,這或許是《采蘩》強調“不失職”的現實意義之所在吧!

經文: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

於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言還歸。

語譯:

要到何處去采蘩?沼澤旁的小洲上。

要采蘩來做何用?公侯祭祀要用它。

要到何處去采蘩?山澗之中溪流邊。

采來白蘩做何用?公侯祖廟祭祀用。

華飾端方又隆重,從早到晚無閒空。

威儀安舒更禮服,眾人從容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