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治理要從尊敬女性開始(《國風·召南·鵲巢》)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09-07

經義:

召南,指由召公治理的周人故地以南地區。同《周南》諸篇一樣,編詩者以為周南、召南長期受周人政教的感染,風俗最淳厚,所以是國風的正統。《毛詩序》指出,《周南》從《關雎》到《麟趾》的教化,原屬於周文王,所以記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說教化是從北方到南方的;《召南》從《鵲巢》到《騶虞》的德行,本是邦國諸侯的教化,先王用它來教育百姓,所以就記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周人初心之所在,是王道教化的基礎。“《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鄭玄認為“二南”是武王伐紂勝利後,巡守天下,讓諸侯獻詩,看到雍、梁、荊、豫、徐、揚六州深得周人教化,所以錄下來,並讓太師整理。這顯然是周人代殷後,對自身優秀傳統的表彰和發揚。這使人聯想到今天我們對延安精神的歌詠、讚頌——因為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之所在!《周南召南譜》:“武王伐紂,定天下,巡守述職,陳誦諸國之詩,以觀民風俗。六州者得二公之德教尤純,故獨錄之,屬之大師,分而國之。其得聖人之化者謂之《周南》,得賢人之化者謂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於南國也。乃棄其餘,謂此為風之正經。”孔子一言以蔽之:“吾於《周南》《召南》,見周道之所以盛也。”(《孔叢子·記義第三》)

《召南》講諸侯的教化,同《周南》開篇《關雎》一樣,《召南》開篇《鵲巢》也是講女性家長之德。

《鵲巢》以“鵲巢鳩佔”起興,意義卻不同於後世“鵲巢鳩佔”所指的“強佔別人住處”,而是描寫了積行累功獲得爵位的諸侯國君迎娶夫人的盛大場面。諸侯婚禮用百輛車來迎親,體現了對婦女的尊重。文中的“百兩成之”,類似於《關雎》的“鐘鼓樂之”。

《毛詩序》:“《鵲巢》,夫人之德也。國君積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鳩,乃可以配焉。”據說喜鵲築巢,從冬至開始搭,要到春天才能建成,可見其築巢之難。詩人以此比喻國君積累事功之不易。夫人嫁到諸侯家,需具備公允如一的德行,這樣才得以安居君子之室。唐代孔穎達《詩經注疏》解釋說:“今夫人起自父母之家而來居處共有之,由其德如鸤鳩,乃可以配國君焉,是夫人之德也。興者,鸤鳩因鵲成巢而居有之,而有均壹之德,猶國君夫人來嫁,居君子之室。”

古代貴族的婚禮十分隆重,處處體現著對女子的尊重,女子與男子對等的夥伴關係。諸侯迎親之車達百輛,對於婚禮中各種複雜的禮儀,魯哀公曾感到大惑不解。他認為婚禮中的天子、諸侯娶親時穿著禮服恭敬地親自迎接新婦,有些過於隆重,因此向孔子請教,孔子回答:“婚姻是兩個家族的結合,以延續祖宗的後嗣,夫人將作為祭祀天地、宗廟和社稷的主人,怎麼會過於隆重呢?”魯哀公還是不太理解,希望孔子進一步解釋。孔子回答:“如果天地不合,萬物就不會生長;天子諸侯的婚姻,是延續萬代的大事。所以重視婚姻並不過分啊。”《孔子家語·大婚解》:“公曰:‘寡人願有言也。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下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焉?’公曰:寡人實固,不固安得聞此言乎!寡人欲問,不能為辭,請少進。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婚,萬世之嗣也,君何謂已重焉?’”

在孔子的心裏,尊敬妻子是禮義、為政的根本。任何社會的治理都要從尊敬女性開始,這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文:

維鵲有巢,維居之。

之子於歸,百兩之。

維鵲有巢,維鳩之。

之子於歸,百兩之。

維鵲有巢,維鳩之。

之子於歸,百兩之。

語譯:

喜鵲辛苦把巢搭,鳩鳥飛來居住它。

這位姑娘要出嫁,百輛車子迎候她。

喜鵲辛苦把巢搭,鳩鳥前來同住下。

這位姑娘要出嫁,百輛車子護衛她。

喜鵲辛苦把巢搭,鳩鳥快來同住下。

這位姑娘要出嫁,百輛車子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