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09-04
經義: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祥瑞之獸,與鳳凰、烏龜、龍稱為“四靈”,認為天下得到治理,相應的祥瑞就會到來。關於麒麟,西晉學者陸機(261-303年)曾作過較為完善的解釋:麒麟的身子像麇(麇同“麕”,即獐子,一種小型鹿——筆者注),尾巴像牛,腿腳像馬,全身黃色,蹄子呈圓形,頭上有一只角,角的頂端有肉,發出的叫聲符合鐘呂,行動符合規矩,它去的地方總是細緻選擇,不會踐踏蟲子和生草,不群居,也不能落入陷阱和羅網之中,只有當王者仁政大行時才會出現。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說:“麟,麕身、牛尾、馬足、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鐘呂,行中規矩,遊必擇地,詳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不群居,不侶行,不入陷阱,不罹羅網,王者至仁則出。”
麒麟為仁獸,武且仁;王者至仁,天下太平。二者相感,麒麟才會出現。《荀子·哀公》引孔子言:“(古之王者)其政好生而惡殺焉。是以鳳在列樹,麟在郊野。”
《麟之趾》從下到上,以麟之趾、麟之額、麟之角起興,讚美公族如麒麟一樣有威武仁厚的盛德。麒麟的角是武力的象徵,它有武而不用,彰顯了和平仁愛的美德。唐代孔穎達《毛詩注疏》:“有角示有武,有肉示不用。有武而不用,是其德也。”
作為《周南》的最後一篇,《麟之趾》與首篇《關雎》相呼應,意在說明《關雎》的教化流行,在以男女對等的夥伴關係為基礎的和平世界,即使處於衰世,諸公子仍然仁厚,若麒麟出現的盛世之時。
韓詩以為:“《麟趾》,美公族之盛也。”《毛詩序》云:“《麟之趾》,《關雎》之應也。《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鄭玄《箋》:“《關雎》之時,以麟為應。後世雖衰,猶存《關雎》之化者,君之宗族猶尚振振然,有似麟應之時,無以過也。”唐代孔穎達《毛詩注疏》進一步解釋說:“此《麟趾》處末者,有《關雎》之應也。由后妃《關雎》之化行,則令天下無犯非禮。天下既不犯禮,故今雖衰世之公子,皆能信厚,如古致麟之時,信厚無以過也。‘《關雎》之化’,謂《螽斯》以前。‘天下無犯非禮’,《桃夭》以後也。‘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此篇三章是也。此篇處末,見相終始,故曆序前篇,以為此次。既因有麟名,見若致然,編之處末,以法成功也。”
這裏我們看到,《周南》十一首是首尾呼應、前後一貫的整體——從內聖德性開始,到外王教化的流行,闡述的是內聖而外王的中華文化根本邏輯。只有通過《詩序》,我們才能理解這一點。後世輕易否定《詩序》,就無法看到《詩經》編排上的內在邏輯。從長時段,大歷史的角度看,對《詩經》經學權威性的消解,正是從宋代學人否定《詩序》開始的。
至於今天還有人說詩序:“用穿鑿附會、比附書史的方法曲解詩義,宣揚封建教化觀點。為了抬高這些說教的權威性,偽託這些題解是孔子嫡傳弟子所作,是聖賢之言,必須信從。”(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第135頁。)這實在是因為他們不理解《詩經》教化的真義啊!
經文:
麟之角,
語譯:
麒麟蹄壯不踢人,振奮仁厚的公子們,你們就是那麒麟仁慈又雄壯!
麒麟額頭不撞人,振奮仁厚的公孫們,你們就是那麒麟仁慈又雄壯!
麒麟角粗不傷人,振奮仁厚的族人們,你們就是那麒麟仁慈又雄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