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09-03
經義:
三千年來,汝水岸邊一位婦人的愛家愛國之心感動了無數中國人。面對國家的危難,婦人思念丈夫,仍勉勵他勤奮工作,不忘臣下本分。以免連累父母,以便奉養父母。
《毛詩序》認為,《汝墳》展現了文王教化流行,達到汝水所在之國。詩中這位婦女牽掛丈夫,不忘勉勵其歸於人臣正道。“《汝墳》,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
唐代孔穎達將本詩分為三章,前四句為第一、二章,是寫婦人牽掛夫君。後兩句為卒章,講婦人勉勵夫君。當時王室政局十分不安,但婦人仍勸丈夫努力於職事,以免得罪當朝,連累父母。為了父母,亦當勉強出仕,委曲求全於一時,以盡孝道。孔穎達《毛詩注疏》:“言今王室之酷烈,雖則如火,當勉力從役,無得逃避。若其避之,或時得罪,父母甚近,當自思念,以免於害,無得死亡,罪及父母,所謂‘勉之以正也。’”
西漢劉向《列女傳·賢明傳·周南之妻》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汝墳》主旨。《汝墳》主人公是周南大夫的妻子,其夫奉命治理水土,過了時限仍未能歸來。妻子怕丈夫懈怠國事,便對鄰居陳述以前對丈夫說過的話:國家多難,一定要盡心為國家做事,不要有什麼抱怨,免得父母感到憂慮。從前舜在曆山耕種,在雷澤打漁,在河濱冶陶,都不是舜的事情,但舜卻願意做這些,他就是為了孝養父母啊!在家貧情況下為了養老,可以不選擇官職而出仕,貧困到必須親自挑水舂米,便可不選擇妻子而娶。所以說父母雙親在時,應當在小事上與時同行,但不能在大義上有虧,這樣做的原因在不遭遇禍患而已。鳳凰會避開羅網,麒麟不會進入陷阱,蛟龍不處枯澤。以鳥獸的智力都知避害,何況是人呢?生在亂世,不能行正道,在暴虐的逼迫下甚至不能行仁義。然而出仕做官,是有父母在的緣故。她於是做詩說:“魴魚勞累尾巴紅,王室危急如火焚。雖則王室如火焚,父母在前要供奉。”這是因為不得已啊。君子因此知道周南的妻子善於匡正丈夫。“周南之妻者,周南大夫之妻也。大夫受命,平治水土。過時不來,妻恐其懈於王事,蓋與其鄰人陳素所與大夫言:‘國家多難,惟勉強之,無有譴怒,遺父母憂。昔舜耕於曆山,漁於雷澤,陶於河濱。非舜之事,而舜為之者,為養父母也。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親操井臼,不擇妻而娶。故父母在,當與時小同,無虧大義,不罹患害而已。夫鳳凰不離於蔚(蔚,通“罻”,小網——筆者注)羅,麒麟不入於陷阱,蛟龍不及於枯澤。鳥獸之智,猶知避害,而況於人乎!生於亂世,不得道理,而迫於暴虐,不得行義,然而仕者,為父母在故也。乃作詩曰:‘魴魚赪尾,王室如毀(毀,通“燬”,下同——筆者注),雖則如毀,父母孔邇。’蓋不得已也。’君子以是知周南之妻而能匡夫也。”
千載之後,家境貧寒的東漢名儒周磐讀到《汝墳》最後一章,慨然而歎。於是解開平民穿的韋皮帶,接受了孝廉的推舉,出仕養親。他主政三個縣,都有好的政績。《後漢書·卷三十九·周磐傳》:“周磐字堅伯,汝南安成人……磐少遊京師,學《古文尚書》《洪範五行》《左氏傳》,好禮有行,非典謨不言,諸儒宗之。居貧養母,儉薄不充。嘗誦《詩》至《汝墳》之卒章,慨然而歎,乃解韋帶,就孝廉之舉。和帝初,拜謁者,除任城長,遷陽夏、重合令,頻曆三城,皆有惠政。”
兩千年之後,讀《汝墳》,我們仍為周南之妻的家國情懷而感動。
經文:
未見君子,
遵彼汝墳,
既見君子,
語譯:
走在汝水堤岸邊,邊走邊把樹枝砍。
好久不見君子面,如同早上沒吃飯。
走在汝水堤岸邊,邊走邊把新枝砍。
終於盼得君子回,幸好你沒棄我去。
魴魚勞累尾巴紅,王室危急如火焚。
雖則王室如火焚,父母在堂勿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