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9-02
經義:
《五權》是武王臨終前,囑託周公旦輔佐太子,並告訴他治國理政的要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人,二是權衡地、物、鄙、刑、食五個方面,以立中道。《周書序》說:“(武王)命周公輔小子,告以正要,作《五權》。”
“三機”指用人的三個關鍵點,對那些失信家族者(疑家)、德行有虧者(疑德)、不學無術者(質士)不能選用。選賢任能是中國選舉制度基礎,對於後二者很好理解,但對於“疑家”一項,今人恐怕不容易領悟。
與現代原子化的公民觀念不同,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家族為單位組織的,個體的社會身份由一個人在家庭內部的尊卑、親疏關係決定,法庭量刑也要看一個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家族與個人的命運亦息息相關。若一個人為家庭所不齒,失信於家族,當然不可得到任用。
春秋時期晉卿智宣子想立智伯(即智瑤)為後,同宗的晉國大夫智果知道智伯雖能力出眾,但無仁愛之心,必然給家庭帶來大禍。所以勸智宣子立庶子智宵。智宣子不聽,智果乾脆到主管姓氏的太史那裏,公開和智氏分族,並改姓為輔氏。後來三家分晉,智氏滅亡時,只有輔果這一支保全下來。可見,失信家族者,不但不能齊家,還會導致國破家亡!
《國語·晉語九》記載:“智宣子將以瑤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宣子曰:‘宵也佷(佷,通“狠”,貪狠——筆者注)。’對曰:‘宵之佷在面,瑤之佷在心。心佷敗國,面佷不害。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禦足力則賢,伎藝畢給(給,足——筆者注)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及智氏之亡也,唯輔果在。”
在可以上推至堯舜禪讓時代的賢能政治中,西方近代以前貴族階層的普遍世襲制只存在於皇帝一家,世卿世祿一直為先賢所反對。日本法制史學者寺田浩明在談到中國家庭的上述特點時說:“在帝制中國裏,政治支配者的地位(皇帝一家除外)原則上並非世襲。在此,職業不是由家所固定,而是由形成家且在其中生活的人們,為圖自己的生存與富貴而選擇。從人民生活的角度來看,甚至連官位、官職也只是如同此般的一種生計。這裏,‘家’這個漢字,顯然指的是血緣相近的人們聚集後創設的、具有共產性質的生活共同體或生活團體自身,而當時機到來,這個生活團體會如同細胞分裂般,分割成幾個較小的生活團體。”(寺田浩明:《清代傳統法秩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21頁。)
從政是一種職業,而非世襲的特權。但這並不意味著夏商周三代貴族不存在政治特權,事實上許多三代貴族都是世代為官的。傳世文獻和金文資料都能向我們證明這一點。
2003年1月出土於陝西眉縣楊家村的國寶重器逑盤(逑,音qiú,也有學者釋為“逨”)記載了周初被封在楊村一帶、世世為官的單氏家族史。從中我們看到,單氏至制器者八代,始終是西周顯族,歷代在王廷擔任要職。
西周早期,單氏多擔任軍職,在建立周朝和周人開疆拓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第一代高祖單公,逑盤記載他擁有光明的德行,軍功卓著,輔佐文王、武王征伐殷王朝,承受上天的大命,廣泛佔有四方,並在殷人的廣闊疆土上立國,成為上帝的人間代表。但逑本人並未入軍界,而是被周王授予管理四方山林貢賦之職,“司四方虞林”。可見西周有世代為官的現象,但官位並不世襲。
經文:
“嗚呼,敬之哉!昔天初降命於周,
“
語譯:
武王重病難愈,於是在五月的某天召見周公旦,對他說道:
“嗚呼,恭敬啊!當初上天降大命於周時,先父文王不遺餘力,努力承接天命。你要恭敬啊,先王的好兒子!要勤勉為政,力避過失,為政要把握好三個關鍵和五種權衡。你要恭謹遵守啊!務必中正公允,不要偏私迷失,以確保幼子誦不辱天命。
“三個關鍵:一、失信家族者;二、德行有虧者;三、不學無術者。失信於家族者不使為官,德行有虧者不使入仕,不學無術者不使治國。唉,恭敬啊!天命不是一成不變非周莫屬的,要認真審察用人的這三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