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生到反腐看我們爲何不能離開經學經典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4-08-31

編者按:8月24日下午,《中國人的政治教科書<今文尚書>》新書發佈會在北京市海澱區花園路2號牡丹科技大廈彼岸書店舉行。這是作者翟玉忠老師在會上的發言。

感謝全國各地的朋友共聚北京,參加《中國人的政治教科書<今文尚書>》的新書發佈會。你們的到來,是對“大六經工程”的巨大鼓勵和支持。

從“大六經工程”網站(https://www.daliujing.net/)2021年10月上線算起,在六經書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已經完成《今文尚書》《古文尚書》的整理工作。《逸周書》的整理工作完成了一半,同時我們開啟了《詩經》類文獻的整理工作。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三年也是我們完成一類經學文獻的大致時間。按這樣的速度,我們大約要到2040年才能完成“大六經工程”。

我和付金財老師合著的《中國人的政治教科書<今文尚書>》,是整理經學的“大六經工程”出版的第一部書,也是過去20年,我們以孔子所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經學)四科爲抓手,全面重整中國文化山河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之所以能順利出版,是與余雲輝博士、邵新軍先生、李網興先生、唐繼華先生、陳旃先生、米繼偉先生、歐陽春竹先生的鼎力資助分不開的,是與華齡出版社董巍先生、鄭建軍先生的努力分不開的——歷史不能忘記他們!

經學是過去四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代代傳遞的文明火炬,是中國人的旗幟和靈魂,絕不能讓它在我們手中熄滅!如同一個人少了空氣就不能順暢呼吸,沒有垂範萬世的經學和經典,我們就不可能擁有健康且充滿活力的靈魂。

古人說,經以載道,經世濟民。經學所載之道不是玄秘的知識,經濟天下也不是誇誇其談,它是真正的實學。我們僅以目前許多人專注的養生和反腐問題說明這一點。

1、被“斬首”的中醫——養生之本在修心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文化復興的熱潮,中醫成爲世人普遍關注的話題,某些人甚至以宗教般的熱情看待中醫。

我們一定要知道,中醫總體上只是一種醫術,一種誕生於中華文化沃土的醫療體系。在中國傳統知識分類系統中,它同數術一樣,是一種術,古人稱其爲“方技”。據《漢書·藝文志》,方技包括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大類。後世的中醫主要是由醫經和經方兩大類合併而成的,大家熟悉的《黃帝內經》就列居醫經之首。房中術是關於性健康的,有書而其學不傳。神仙家較爲複雜,我們今天熟悉的導引、按摩就在神仙家之列。《漢書·藝文志》總述方技說,方技是使人生生不息的技藝,也是以前中央政府的一種官職。上古有岐伯、俞拊,中古有扁鵲、醫和,他們論述病情就能推及國事,探求疾病的道理便可推知理政的方法。漢代興起而有倉公。如今他們的醫術已淹沒不明,因此整理他們的著作,並把方技著作如上排列爲四種。“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爲四種。”

歸類於方技之術,並不意味著中醫就忽視內在修養這個道的層面。大家不是常說“上士養心,中士養氣,下士養身(形)”嗎?實際上《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就講養心的重要性。談到古人健康長壽的原因,岐伯解釋說,上古時代的人,深諳宇宙人生之道,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用以指導調節養生,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們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過度操勞,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作者還把生命境界分爲四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比如聖人,其心性修養內外平和,壽達百歲。文中說,聖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平和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相應,沒有惱怒怨恨,行爲不離世俗準則,穿普通的衣服,舉動也不自我炫耀。社會事務方面,他不使形體過於勞累,內在修養方面,沒有太多精神負擔,以安靜愉快爲目的,以悠然自得爲滿足。所以其形體不衰,精神不散,壽命可達百歲左右。《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恚嗔,音huì chēn,怨怒、仇恨——筆者注)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爲務,以自得爲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中醫重視心性修養在生命健康中的根本地位。但如何修養心性,如何成就內聖外王的事功,則要深入研習經學及諸子百家經典才行,這是中國文化道的層面,中醫則重在術的層面。如果我們談養生只講身體,不重心神,則是顛倒本末。那樣的中醫,是被“斬首”的中醫!

黃老道家經典《淮南子·泰族訓》在談到治身之道時明確指出:“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供嗜欲,養生之末也。”

關於神與形的本末關係,《泰族訓》進一步解釋說,聖人修養心性沒有比做到至誠更好的了,如達到至精至誠的境界,就能感動化育萬類。現在那些知曉正道的人,內心至精至誠,精神內守於心,虛靜恬淡,心中寬容,邪氣就不能夠滯留。四肢關節,全身肌膚毛孔通暢,心臟等重要部位調和輕鬆,全身經脈九竅無不暢通,這是因爲精神安處,難道還要按摩關節保養毛髮嗎!《淮南子·泰族訓》:“故聖人養心,莫善於誠,至誠而能動化矣。今夫道者,藏精於內,棲神於心,靜漠恬淡,訟繆(訟繆,訟,通“容”,繆,通“穆”——筆者注)胸中,邪氣無所留滯,四枝節族,毛蒸理泄,則機樞調利,百脈九竅莫不順比,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豈節柎(柎,通“拊”——筆者注)而毛修之哉!”

據《論語·雍也篇》,孔子曾說過:“知(知通‘智’——筆者注)者樂,仁者壽。”東漢鄭玄注“知者樂”,認爲智者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其志願,自然快樂。“知者自役,得其志,故樂。”東漢包咸注“仁者壽”:“性靜者多壽考。”董仲舒進一步解釋說,人外無過度貪欲,內心平和清靜,不失中正,自然能夠長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中國文化中修身的根本就在全心全意服務天下大眾的至誠之道、仁道。《禮記·大學》一言以蔽之:“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德行才是滋潤身心,身體健康的根本,也是中醫大道之所在。太多的人只看重中醫養生五花八門的方法,而忽視《大學》《中庸》這些治身的大本大經,誰說他們不是舍本求末呢?

2、超越三權分立——中國的“三維監督”體系

經學和經典不僅是養生護體的根本,也是治國理政的根本。如同我們不能全盤引入西方安身立命的根本基督教,我們也不能全盤引入西方立法、行政、司法分立的部門相互監督體系。長期以來,反腐敗工作始終面臨巨大的壓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迷信三權分立那樣的部門監督,以爲疊床架屋式地增加新的監察、巡視機構就能解決腐敗問題。不知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三維監督”體系,包括自我監督、人民監督和部門監督。

我們所熟知的部門監督只是“三維監督”體系之一,且是效率較低的一種。打老虎,在破獲大案要案時加強部門監督有用,但對於基層腐敗,“滅蒼蠅”就顯得捉襟見肘了,這時需要自我監督和人民監督。

鑒於部門和官員的私利容易產生關聯,新的監察、巡視機構自然會退化,依靠他們不能實現長治久安,僅是一時之計。兩千多年前,中華法系的重要經典《商君書·禁使》就指出,現在治國的人依靠官多吏眾,官吏下又設輔佐和監察人員。設立輔佐和監察人員是爲了禁止官員們謀私利。但輔佐和監察人員也想謀私利,那麼怎麼去禁止呢?因此依靠輔佐和監察人員治理國家是暫時的方法。通曉治國方法的國君不會這樣。區分各種不同利益的人,讓他們互相監督,使官吏沒辦法腐敗。“今恃多官眾吏,官立丞、監。夫置丞立監者,且以禁人之爲利也;而丞、監亦欲爲利,則何以相禁?故恃丞、監而治者,僅存之治也。通數者不然也。別其勢,難其道。”

不同利益的人相互監督,關鍵是讓包括官員在內的人民監督政府,而不是通過設置新機構讓官員與官員互相監督,因爲本質上官員和官員的利益一致,不能從根本上實現相互監督。《商君書·禁使》形象地舉例說,假如讓馬夫(古代稱“騶虞”)和馬夫互相監督,因爲二者有共同利益,必然互相隱瞞實情。如果馬會說話,因爲馬與馬夫的利益不一致,二者就能實現互相監督。作者雄辯地論述道,官吏雖眾,卻利益一致。利益一致不可能互相監督。利害不同才是古代君主讓人們互相監督的保證。所以好的政治,夫妻、朋友都不能互相包庇罪惡,這不是不顧念親情,而是人民不容他們隱瞞。國家元首與眾多官吏,事務相關而利益不同。讓馬夫和馬夫互相監督就不行,因爲他們事務相關而利益一致。假如馬會說話,馬夫的罪惡就無法隱藏了,因爲馬和馬夫的利益相矛盾。利益一致所惡相同的人,父親不能追究兒子,君主不能追究臣下。官吏與官吏就是利益相同而所惡也相同。只有事務相關而利益不同的人們,才是國家元首建立監察制度的起點。《商君書·禁使》:“吏雖眾,同體一也。夫同體一者相不可。且夫利異而害不同者,先王所以爲保也。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爲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爲隱。上與吏也,事合而利異者也。今夫騶虞以相監,不可,事合而利異(異,當作“同”——筆者注)者也。若使馬焉能言,則騶虞無所逃其惡矣,利異也。利合而惡同者,父不能以問子,君不能以問臣。吏之與吏,利合而惡同也。夫事合而利異者,先王之所以爲端也。”

1945年7月初,民主人士黃炎培訪問延安,其間問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如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率,毛澤東作了那句有名的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1】

遺憾的是,由於國內戰爭和解放後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們一直沒有建立起“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的完善制度基礎。如何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成爲全體公民的法定義務,我們有必要參考秦漢以後的各種律法。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根除腐敗的牢靠制度基礎,讓官員不能腐敗。

在秦律中,有大量爲了公共利益,鼓勵人與人之間、乃至父子夫妻間互相監督的法律規定。它們絕不是一些小人爲謀私利的告密,或當權者無原則的株連,更不會如《韓詩外傳·卷四•第十三章》所說的那樣,鼓勵人民揭發犯罪“使構造怨仇而民相殘,傷和睦之心賊(賊,這裏是害的意思——筆者注)仁恩”。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提到,丈夫盜竊一千錢,在其妻處藏匿了三百,妻如知道丈夫盜竊而藏錢,應按盜竊三百論處;若不知道,就作爲收藏論。(原文:夫盜千錢,妻所匿三百,何以論妻?妻知夫盜而匿之,當以三百論爲盜;不知,爲收。)

另一個案例說,甲盜錢用以買絲,把絲寄存在乙處,乙收受了,如果乙不了解盜竊的事,他就不應論罪。(《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原文:甲盜錢以買絲,寄乙,乙受,弗知,乙論何也?毋論。)

《大明律》在叛亂等重罪以及經濟犯罪領域,強調知情者告發的法定義務,值得今天的立法者學習。《大明律·戶律四·倉庫》“多收稅糧斛面”條,凡是各糧倉收受稅糧時,允許交糧的農戶親自把收糧的斛裝滿,用平斛繳納和接收稅糧,收稅糧的各種開銷計算出數額,依照《大明令》准許在收到的糧食中扣除損耗。如果倉官、計量糧食的人不讓納糧戶親自裝滿斛鬥,爲多收踢斛、淋尖,從斛面上多收糧食的,杖六十;以多收的糧食數額計贓罪重的以坐贓論,最高處刑杖一百;提調官吏知情不舉報的,同罪,不知情的不論罪。(原文:凡各倉收受稅糧,聽令納戶親自行概,平斛交收,作數支銷依令准除折耗。若倉官、鬥級不令納戶行概,踢斛、淋尖多收斛面者,杖六十。若以附餘糧數計贓重者,坐贓論,罪止杖一百。提調官吏知而不舉,與同罪。不知者不坐。)

《大明律·戶律四·倉庫》“隱匿費用稅糧課物”條,凡是運送納稅戶應該繳納的稅糧,各種納稅物品以及應該收入官府的物品,藏匿或者花費掉了物品而不繳納的,或者假作毀損,欺騙官府主管機構的,計算所虧欠的物品數額,依照盜竊論罪,免去刺字。戶部主管運輸官員知情的,同罪。不知情的,不論罪。(原文:凡送本戶應納稅糧課物及應入官之物,而隱匿、費用不納,或詐作損失欺妄官司者,並計所虧欠物數,准竊盜論,免刺。其部運官吏知情,與同罪。不知者,免坐。)

獎勵揭發違法犯罪的正義行爲,依法打擊損公肥私的知情不報者,使他們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讓人民必須監督政府各級官員,讓人民樂於監督政府各級官員,人民監督是中華法系的重要特徵。今天學界對它的研究和應用還遠遠不夠。

除了部門監督和人民監督,道德自律通過道德體系內在的因果法則使人去惡從善,趨利避害。《禮記·大學》指出,一個志向堅定的人,不僅不會欺騙自己,也不會欺騙別人。這樣的人怎麼會貪污受賄呢?他們會時時刻刻反省自身(慎獨),這樣的德行能夠滋潤身心,“德潤身”。作者寫道,所謂服務大眾的堅定心志,就是腳踏實地,不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出於自然,這樣人就會謙恭、不自大。所以,君子要時時處處反省自身。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裏無惡不作,一見到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炫耀自己做的好事。殊不知,別人看你,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清楚楚,掩蓋又有何用?內在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君子要時時處處反省自己。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德行可以滋潤身心,心胸寬廣自然身體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先堅定自己的心志。“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誠於中,形於外”,體現了中國文化內聖外王一以貫之的特點。無論是個體的養生,還是國家的反腐,解決問題的起點都是個人的德行修養,由內而外,最後實現身治、國理。《呂氏春秋·審分覽》說:“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真是這樣啊!

中國文化深廣如此!圓融如此!實用如此!儘管從道德體系到反腐制度建設都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我們依然看到了中華經學、經典中千古不滅的智慧之光——它從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一直照向遙遠的未來……

注釋: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篇:《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6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