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能政治是天下為公的選舉制度(《國風·周南·兔罝》)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08-21

經義:

《周南》從《關雎》到《螽斯》,立足點是婦女的個人德行。由《桃夭》開始,強調婦女在社會生活中教化天下的意義。教化所及,賢人眾多,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皆為國家之棟樑。《毛詩序》:“《兔罝》,后妃之化也。《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賢人眾多也。”

《兔罝》帶我們來到了一個威武雄壯的田獵場。鄭玄認為,放置捕獵網的武夫尚能恭敬地完成自己的職事,從社會細微的方面,就能看到國家賢能之士如此眾多。“罝兔之人,鄙賤之事,猶能恭敬,則是賢者眾多也。是舉微以見著也。”

上博簡《孔子詩論》孔子曰:“《兔罝》其用人,則吾取。”與《毛詩序》相吻合,主旨也是在選拔人才。

韓詩則從商、周兩朝用人方面對比,說明選賢任能的重要性,並未明言“后妃之化”。《兔罝》商描繪紂時賢人退隱到山林之中,不得不以網捕禽獸以果腹。而周文王則能夠選拔閎夭、泰顛這樣的賢能於草野之中。韓詩:“殷紂之賢人退處山林,網禽獸而食之。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網之中。”

從《逸周書》《史記》等的記載看,閎夭、泰顛在周人與商紂王的鬥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周之重臣。二人出身可能相當卑微,在專門討論賢能政治的《墨子·尚賢上》中,作者將文王任用閎夭、泰顛作為尚賢制的典型。

《墨子·尚賢上》強調不論出身、地位、背景,唯才是舉的重要性時,舉例說,古時堯把舜從服澤之陽選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大治;禹把益從陰方之中選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統一;湯把伊尹從庖廚之中選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大計得行;文王把閎夭、泰顛從狩獵者中選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西土大服。只有選賢任能,才會發揮上至在位官員,下至普通百姓報效國家的熱情,進而實現國家大治。所以說,要繼承堯舜禹湯傳下來的治國大道,就不可以不尚賢。尚賢是政治的根本所在!“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罔(罝罔,即“罝網”,漁獵之網——筆者注)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當是時,雖在於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選賢任能是政治的根本,對於兩千多年前的墨子時代是這樣,對於21世紀的我們來說依然是這樣。因為只有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社會流動性,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活力。賢能政治是“天下為公”的選舉制度,它以客觀事功能力作為選舉標準,一切都出於公心,避免了私怨。《墨子·尚賢上》:“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殿,同‘定'——筆者注)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辟,去除——筆者注)私怨,此若言之謂也。”這是講賢能政治的基本原則:根據德行任官,根據官職授權,根據功勞定賞。衡量各人功勞給予俸祿,所以做官的不會永遠富貴,民眾不會永遠貧賤。有能力的就舉用他,沒有能力的就罷免他。一切出於法治公心,去除私恩私怨的人治。

經文: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肅肅兔罝,施於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兔罝,施於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語譯:

嚴肅認真結獵網,丁丁當當打好樁。

雄赳赳的武士呀,公侯們的好護衛。

嚴肅認真結獵網,布網就在大路上。

雄赳赳的武士呀,公侯們的好助手。

嚴肅認真結獵網,布網就在林中央。

雄赳赳的武士呀,公侯們的好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