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4-08-16
經義:
我們要理解《詩經》,必須將每一首詩都放在三代禮樂文明的歷史文化大背景中。與現代一夫一妻為主幹的小家庭不同,三代貴族是一夫多妻制大家庭,后妃掌管家庭內部事務,其素質對於整個家庭的和諧福祉十分重要。所以《詩經》周南、召南重在闡發后妃之德。
《樛木》也不例外,其主旨是后妃不懷妒忌之心,能夠團結施惠於眾女眷,家庭和美安樂,君子福祿綿長。
《毛詩序》認為,本詩說的是后妃能夠澤及下屬,且沒有妒嫉他人的心。東漢鄭玄進一步解釋說,后妃能夠與眾妾和諧共處,不忌妒別人的容貌,常以善言施惠,整個家庭安樂幸福。“《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鄭玄注:“后妃能和諧眾妾,不嫉妒其容貌,恒以善言逮下而安之。”
《文選》班固《幽通賦》有:“葛綿綿於樛木兮,詠南風以為綏。”唐代李善注引曹大家(班昭)曰:‘《詩·周南·國風》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此是安樂之象也。’”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以為“曹大家用齊義而說此詩,不及后妃逮下。”事實上這與毛詩並不矛盾,只有后妃寬厚待人,方有整個家庭的安樂。
《孔子詩論》有“《樛木》之時”、“《樛木》之時,以其祿也”及“《樛木》,福斯在君子”數語。這裏的時,是“善”的意思,《今文尚書》這類用例較多。如《多方》“時惟爾初,不克敬於和,則無我怨”。這裏具體指后妃的寬厚之德。
歷史上,被稱為“女中堯舜”明德馬皇后(40年-79年)可謂“無嫉妒之心”的典型。馬皇后,史佚其名,世稱“馬明德”,是東漢名將馬援之女,漢明帝劉莊的皇后,也是中國第一位女史學家,其《顯宗起居注》創了“起居注”這一史書體例的先聲。
馬皇后十三歲就被選入太子府。明帝登基後,她對待皇帝其他嬪妃,就像對待天子本人一樣恭敬,遇事總是先想著別人,然後才考慮自己,對人至至誠誠,因此得到漢明帝的喜愛。那時,後宮中人都沒有生育,為了皇帝有子嗣,她十分操心,向皇帝推薦左右的美女,唯恐做得不周全。每當後宮有人被明帝寵倖,她就會賞賜給被寵倖者財物,平常不與侍禦的嬪妃私語,其謹慎如此。《後漢紀·孝明皇帝紀》:“(馬皇后)年十三,以選入太子家,接侍同列,如承貴尊,先人後己,發於至誠,由是見寵……時後宮未有妊育者,嘗言繼嗣當以位,薦達左右,如恐不及。其見寵者與之恩隆,未嘗與侍禦者私語,其防閑慎微,皆此類也。”
北宋學者張綱(1083-1166年)認為,《樛木》中講的後妃之德無妒忌之心,合乎《易經》謙卦之象,六爻皆吉。所以用之家庭,可使君子安享福祿。他說:“臣嘗觀《易》之設卦,剛柔相雜而變生,故或吉或凶,相為倚伏。唯謙之為體,自卦、繇(繇,音zhòu,占卜的文辭——筆者注)、彖、象以至六爻之辭,無一言及於凶咎悔吝,以是知謙之為德,所以致和於天下,無往而不利。既無凶咎悔吝,則福隨之矣。夫逮下而無嫉妒,謙德也。以是而和其閨門,則其君子免於凶咎悔吝而安享福祿也,宜矣。”(祝秀權:《詩經正義》,上海三聯書店,第714頁。)
德貴謙下,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都是這樣——人若謙下,幸福會如約而至!大國謙下,世界會持久和平!
經文:
南有樛木,
樂只君子,
南有樛木,
樂只君子,
語譯:
南方有棵彎彎的樹,葛藟滿樹攀附它。
快樂的君子呀,福祿總是伴隨他。
南方有棵彎彎的樹,葛藟滿樹遮蓋它。
快樂的君子呀,福祿總是護佑他。
南方有棵彎彎的樹,葛藟滿樹纏繞著。
快樂的君子呀,福祿總是成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