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8-12
經義:
人類文明史上,宗教在文化傳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十九世紀後期公立大學得到長足發展前,美國大學超過百分之八十是宗教團體建立的。更別說中世紀的歐洲,學術是宗教的婢女,學校是教會的附屬。
中華文明早在三代時期就逐步擺脫了神話和宗教束縛,建立起了超越地方習俗和宗教信仰的內養外用的治國知識體系——道術。它主要依靠政治及同政治密切相關的教化傳承,而非如西方一樣知識長期由神職人員主宰。特別是精英貴族之家,在中國文化燈火相傳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周人在四千多年前堯舜時期就是顯耀貴族,世守祖先后稷的農業,及其相關的法典教訓。即使逃散到畜牧的戎狄之間,也不忘傳承先人的“訓典”。周公的後人,周穆王的大臣祭公謀父談到周人對世傳農業知識體系的重視。他回憶,從前我們的先王世代擔任農官,盡心服事虞、夏兩朝。夏朝衰落時廢掉農官並置農事於不顧,先王不窋因此失去官職,跑到與戎狄接鄰的地方住下來。但他不敢荒廢祖業,常常砥礪自己的德行,繼承祖先的事業,傳習他們的教導和法典,勤勉有加,敦厚自守,無愧於前人。到了武王時,他繼續發揚先人光明磊落的德行,更加仁慈和善,敬奉神靈,保護百姓,神人無不歡喜。《國語·周語上·祭公諫征犬戎》:“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忝,tiǎn,辱沒,有愧於——筆者注)前人。至於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另外,祭公謀父在引《詩經·周頌·時邁》時,認為作者是先祖周公旦,與漢代各家詩說有別,這可能是周公世代所傳家學的說法,一如後來孔府有其獨特家學。
周穆王任命君牙為主管教化的大司徒時,曾要求君牙遵守先輩的舊典善法,強調天下的治亂取決於此,說明君牙也有世傳的家學。《古文尚書·君牙》:“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舊典時式,民之治亂在茲。’”
《逸周書·武儆》是武王對周公旦的囑託,可與周文王對武王的告誡《逸周書·文儆》相參閱。遺憾的是,《武儆》十分簡短,內容似乎多有缺失。但武王重視國家治理法典傳承的苦心是清楚的。作為一方諸侯,周人世代保存著中華治道的經典文獻。只是今天,我們難知其詳。
《莊子·天下篇》說,戰國時,道術中的禮樂法度,還在世代流傳的法典和史書中多有記載,《詩》《書》《禮》《樂》,鄒魯一帶的學者和官員也多知曉。後來這些散入戰國諸子百家之學。上述內聖外王道術的重要內容,顯然是夏商周古代政教知識體系的遺存。《莊子·天下篇》:“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搢紳,同“縉紳”,古代稱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筆者注)先生多能明之……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班固《漢書·藝文志》論中國文化各家之源,皆歸之於古代政府學術——王官之學。可謂深知中華文化傳承的根本特徵,為古今不刊之論!
經文:
王曰:“嗚呼,
曰:“
“
語譯:
文王十二年,武王做了個夢。丙辰那天,他請出銅刻的祭祀禮典類《郊寶》、治國理論類《開和》和制度條文類《細書》等國家藏書,詔令周公旦接續中華治道,教導幼子姬誦好好修習這些治國寶典。
武王對周公說道:“嗚呼,恭敬啊,你要勤勉努力,千萬不可懈怠!如果周人不清楚周為什麼會成功,也就不能明白商為什麼會滅亡。我不敢奢望更多時日了,你要忠誠守護這一中華治道,勿使失傳,細緻地教授給幼子誦。”
周公旦答道:“遵命!”
武王最後叮囑道:“你要日夜勤苦用心,傳續中華治道無有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