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根本福祉的賢能政治(《逸周書·度邑》之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8-07

經義:

先哲將堯舜禹的禪讓作為天下為公,選賢任能的尚賢政治典範。事實上,在“天下為家”、以“傳子”為選舉國家元首原則的夏商周三代,尚賢政治仍有很大影響,包括元首的選拔。《度邑》中武王欲“兄終弟及”傳位給周公,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當時武王已知自己來日無多,其子成王又年幼,根本無法承擔起周初複雜的治國理政重任。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是傳位給武王的左膀右臂周公——三國時劉備想禪位給諸葛亮,也當是出於同樣的考量。

這與周人傳子的風俗不同,所以周公才恐懼,不敢答應。於是武王就將建立洛邑這一重大戰略舉措託付給周公。清人唐大沛感歎:“武王以未定天保、依天室,且此事度不能及身為之故,欲傳位於周公,周公泣涕、王拳拳曉諭之二百餘字中,情摯語真,纏綿往復,有舍爾其誰之意。公惟泣涕,不敢允命。王遂托公以建都東洛之事……《史記》缺傳位周公一段文字,遂使千古下幾不知有此一事!”(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341頁。)

及至戰國,禪讓製作為賢能政治的標杆,仍得到廣泛認同。我們讀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等戰國文獻,能明確看到這一點。開篇作者讚美道:“唐虞之道,禪而不專。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專,聖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另據《戰國策·秦策一》,商鞅從魏國逃到秦國後,秦孝公任用他為丞相,並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鞅以天下為公的精神,強力推行改革,一斷於法,太子犯法也要受到懲戒,使衰弱的秦國大治,於是秦孝公死前欲將君位禪讓給他。但被商鞅拒絕了。“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黥劓,音qíng yì,黥,墨刑;劓,割其鼻——筆者注)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禪讓事件”是燕王噲五年(西元前316年),燕國舉行聲勢浩大的禪讓大典,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邦子之。但這不是什麼賢能政治,而是戰國君臣導演的一出鬧劇。因為子之並沒有周公、商鞅之才,燕王噲也沒能武王、孝公之智,他只是被子之及其同黨洗腦愚弄了而已。結果燕國大亂。

經歷此次事件,禪讓作為賢能政治的標杆受到很大影響,客觀上有利於“天下為家”體制下嫡長子繼承制的鞏固,而禪讓則成為後世陰謀家、篡位者的遮羞布!

嫡長子繼承制有嚴重不足,極難保證繼位者賢能,即使中等才能的元首也常常難以保證。最後,清人建立秘密立儲制度,打破了嫡長觀念的約束。這有利於在諸多皇子中優選賢能者。但最高領袖選舉層面賢能政治得到復興,只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持續四千年的帝制後才有可能實現。

不幸的是,伴隨帝制崩潰湧入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民主制度。各個層級選舉的“民主”成為一種“政治正確”,而合乎政治專業性,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根本福祉的賢能政治反而鮮有人知了,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

在人類文明範式亟需大變革的時代,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中華文明的悲劇,也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巨大損失。

經文:

王□□傳於後。王曰:“旦,汝維朕達弟,予有使汝,汝播食不遑暇食,矧其有乃室今維天使子,惟二神授朕靈期予未致於休,予近懷於朕室,汝維幼子,大有知昔皇祖厎於今,勖厥遺得顯義,告期付於朕身,肆若農服田,饑以望獲予有不顯,朕卑皇祖不得高位於上帝汝幼子庚厥心,庶乃來班朕大環,茲於有虞意乃懷厥妻子,德不可追於上,民亦不可答於下,朕不賓在高祖維天不嘉,於降來省,汝其可瘳於茲乃今我兄弟相後,我筮龜其何所即,今用逮庶建。”叔旦恐,泣涕共手

王曰:“嗚呼,旦!我圖夷茲殷,其惟依天室其有憲命,求茲無遠;天有求繹,相我不難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塗,我北望過於嶽鄙,顧瞻過於有河,宛瞻延於伊洛,無遠天室。”

其名茲曰《度邑》

語譯:

武王命令周公繼位傳於後世。武王說:“旦,你是我的嫡親大弟,我但凡委派任務給你,你就立即放下飯碗,為完成使命廢寢忘食,不然我們怎會有這種王室地位呢?如今是上天要委任你,因為父祖在天之靈已向我下達了歸期。我沒能讓天下太平,想到我們的家族中,你和幼弟季載大有智慧。從始祖后稷至今,周室先祖們無不自勵奮進,建功立德以傳於後世,如今我重任在身卻歸期迫近,所以才像種地農夫盼望收割那樣渴望成功。我沒有顯赫功業,自愧不能幫先祖從上帝那裏獲取高位。你和幼弟要安定心志,一起來治理我的天下,常存憂患之心。如果你懷念妻室,則上不能追趕先祖之德,下不能答報百姓之望,我也不能配祀在高祖之列。屆時上天將不再保佑,災難也會降臨,你如何能夠擺脫困境呢?如今我們兄弟相繼,我還依從占卜做什麼?今天就用兄終弟及方式傳位給你。”叔旦惶恐不安,淚流滿面,拱手表示推辭。

武王說:“嗚呼,旦!我考慮要平定這殷民,只有倚傍天室山建都。那樣我們頒佈的法令,不會太偏離天意;上天降下的指示,更易被我們領會。從洛水入黃河處,到伊水入洛水處,其間地勢平坦,沒有屏障,還是夏朝建都之所。在那裏,我向南眺望能見到夏王朝的三塗神山,向北眺望則能見到太行諸山,回頭就能看到黃河,坐著就能看到伊水和洛水,沒有比那裏離天室更近、更適合建新都的了。”

於是命名此篇稱作《度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