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6-22
經義:
周承殷禮——周初繼承了殷人諸多禮儀、制度,包括本文中充滿血腥的獻俘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雨先生通過對比研究大量西周金文和商代甲骨文資料,發現西周初年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祭祖禮,絕大部分直接繼承自商人。西周的二十種祭祖禮,“除翟、禋、嘗三種次要祭禮外,其餘十七種祭祖禮都是殷周同名。這正如孔子所說的‘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十七種殷周同名的祭祖禮,大多盛行於穆王以前,這反映出僻居西裔的周人入主中原後,面對在文化上大大高出於自己的殷遺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採取大量襲用殷禮的政策,並利用殷遺民中的知識份子階層為其服務。穆王以後,周政權穩定下來,才逐步形成自己的禮儀系統。”(劉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禮》,載《考古學報》1989年第4期。)
《逸周書·世俘》描述的獻俘禮血腥殘酷,是考古發掘顯示的殷人祭祀場面的真實寫照。周人後來反對殺人祭祀,學者因此忘記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殷周鼎革之際周人“將剩勇追窮寇”,征伐殷朝眾多附屬諸侯國鎮壓反革命勢力的史實。充滿理想主義的孟子甚至懷疑《武成》所錄史實的真實性:“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策,一片竹簡——筆者注)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顧頡剛認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世俘》作為西周文獻的歷史真實性,其價值不言而喻。他寫道:“無論在用語上,在曆法上,在制度上,在史實上,《世俘》必然是西周時代的一篇記載,它寫出了武王克殷,以掠奪為其目的,以武力鎮壓為其手段,他在兩三個月中派兵遣將,用血腥的鐵腕獲得了徹底的勝利,建立一個新王朝,這是得到當時歷史的內在最本質的真實,跟後來周人所宣傳的人本主義的說法和戰國諸子的‘仁政’理想以及許多唯心主義者的見解恰恰立於完全相反的地位。《尚書》裏時代最早、記載最真的,應該屬於《周誥》八篇,但《周誥》重於記言,略於記事。《世俘》一篇剛好彌補了這個空白點,這是值得我們加以高度的重視的。”(顧頡剛:《<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載《文史》第二輯,中華書局1963年版。)
在《<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一文中,顧頡剛將《世俘》分為七大部分:1、武王克商;2、武王遣將伐商屬國;3、武王在殷都之祭祀;4、武王在殷郊狩獵獲獸總計;5、武王伐國、俘人總計;6、武王歸國後之祭祀;7、武王俘玉。
張懷通教授依據小盂鼎等金文資料記載的獻俘禮儀節,將其歸結為四大部分:一是告俘,二是獻俘,三是獻俘玉,四是賞賜。指出“以此為標準來衡量《世俘》,就會發現《世俘》的篇章結構是按照獻俘禮的四部分儀注程式來安排的。”他的發現有利於我們理解《世俘》的內容編排,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張懷通教授《<逸周書>新研》第二章“由獻俘禮看《世俘》的年代”一節,該書由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
經文:
商王紂於南郊。時甲子夕,
語譯:
四月新月初顯後第六天庚戌日(四月十四日),武王集合諸侯及大眾,在周廟舉行獻俘燎祭,並向先父文王報告道:“小子我終於可以讓您安心了。”武王走下王車,命令史官尹佚向昊天上帝誦讀獻俘的書文。武王於是射殺被俘的紂高級官員和近臣一百人,並砍下其中六十個人的頭,由小子們盛在鼎裏獻祭。太師姜尚砍下剩餘四十個人的頭,由邦君們盛在鼎裏獻祭。斬首行刑事先由軍中將領、司徒和司馬率屬下在南郊執行。另有一批生俘被飾以貝玉、妝以文繡,排成兩列先於死俘左耳帶進宗廟。在武王舉行獻俘時,太師姜尚肩扛紅白二旗,白色旗上懸掛著紂王的頭顱,紅色旗上懸掛著紂王兩個妻妾的頭顱,先於其他死俘左耳進入宗廟,一起作為獻祭犧牲,在周廟焚燒以祭天。
第二天辛亥日(四月十五日),在鎬京南郊設祭壇,奏樂祭祀天神。在從殷都搬來的王鼎前舉行獻俘儀式,武王恭敬地陳設玉圭和法典,向日月星辰諸天神和上帝彙報。武王不更換禮服,來到周廟,手持飾金大斧,向列祖列宗報告治理眾邦國的情況。樂典司儀龠官奏樂九章。武王有功德的六位祖先,自曾祖父太王公亶父、大伯公太伯、祖父王季、二伯公虞公、父親文王以及長兄伯邑考,按次序升到祭帝之所。武王向祖先們報告殷紂的罪狀。龠官再次奏樂,武王手持飾金大斧,宣佈了諸侯之長的人選。
第三天壬子日(四月十六日),武王穿戴天子龍紋禮服,陳設琰圭,進入周廟。龠官奏樂,武王手持飾金大斧,宣佈了分封諸侯的名單。
第四天癸丑日(四月十七日),獻祭所俘獲的殷商舊貴族一百人,龠官奏樂。武王陳設琰圭,高舉金斧,揮動長戈。武王擊響商王大鐘,奏《大享》禮樂一章,然後向先祖行叩拜大禮。禮畢,武王再次用商王大鐘奏《大享》禮樂三章。
第五天甲寅日(四月十八日),武王在周廟向祖先彙報了牧野伐殷大戰的情況。武王佩帶紅、白二色的令旗,龠官操演周朝樂舞《武》。武王進入周廟後,殷舊樂人操演商朝樂舞《萬》和《明明》三章,以進獻武王。
第六天乙卯日(四十九日),武王率領眾諸侯在周廟祭獻商人死俘左耳,武王誡勉諸侯道:“請大家輔佐我吧。”並以六頭牛和兩只羊作為犧牲,諸侯們都起誓承諾。武王祭告周廟說:“我曾聽聞先父文王訓導,要效法商人伐暴救民的典故。”於是劈砍紂王屍身以祭告天神和周始祖后稷,宰殺羊、狗、豬等小牲以祭饗水土百神。武王率領諸侯在上下諸神面前盟誓道:“我這個後輩伐罪救民,以安先父文王之心,至於我這個後輩……”向天神和始祖后稷盟誓時,宰殺牛五百零四頭。向水土百神及社神盟誓時,宰殺羊、狗、豬等小牲共兩千七百零一頭。盟誓過程中,龠官操演夏樂舞《崇禹》《生啟》三章。自此,武王完成獻俘祭祀大典。
武王遍征殷都四方,共滅掉九十九個方國,殺死並割取死俘左耳十七萬七千七百七十九只,俘虜三十一萬零二百三十人,征服方國六百五十二個。
武王狩獵,擒獲老虎二十二只,白老虎二只,麋鹿五千二百三十五只,犀牛十二頭,犛牛七百二十一頭,熊一百五十一只,羆一百一十八只,野豬三百五十二頭,貉十八只,麈十六只,麝五十只,獐鹿三十只,鹿三千五百零八只。
商王紂在商都南郊。時在甲子日的晚上,商王紂取來天智玉及其他美玉堆積在身體周圍,自焚而亡。共有各類美玉四千枚被焚燒。五天後武王才派遣千夫長去尋玉,發現四千枚各種美玉已經銷熔,只有天智玉遇火而不毀。因此凡為天智玉,武王都視為珍寶。武王共繳獲商朝的舊寶玉一萬四千枚、佩玉十八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