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天地之化育”是我們直面的生死問題(《大聚》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6-02

經義:

夏商周三代統一於天下星羅棋佈的諸侯國,當時中央政府同時也是眾諸侯的盟主(王)。這樣的大一統前提條件是天下百姓的擁護,天下歸心。所以,如何將人民凝聚起來成為首要政治問題。

武王克商後面臨同樣的問題,於是周公將文王使天下歸心的經驗告訴武王。《史記》也曾記載,周文王敬老慈幼,天下賢士多有歸附者。《史記·周本紀》:“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盍,通‘合’,一同,一起——筆者注)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文王不僅道德高尚,同時也有好的政策,這是“天下歸心”的制度基礎,即《大聚》“五德”——五種政策措施。學者們早就注意到,周初文獻的“德”字,多指具體的行為,政策,並不都指抽象的道德。徐複觀先生寫道:“周初文獻的‘德’字,都指的是具體的行為;若字形從直從心為可靠,則其原義亦僅能是直心而行的負責任的行為;作為負責任行為的‘德’,開始時並不帶有好或壞的意思,所以有的是‘吉德’,有的是‘凶德’;而周初文獻中,只有在德字上面加上一個‘敬’字或‘明’字時,才表示是好的意思。”(徐複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1頁。)

《大聚》中的“五德”,教德、和德、仁德、正德、歸德顯然是五種具體政策。說明其“德”觀念仍處於周初。張懷通教授推測:“《大聚》可能是戰國時人在流傳於世的西周材料基礎上整理加工而形成的篇章。對於《大聚》,我們應當將其中由西周材料而來的內容與整理者所加內容,以及戰國時代的語言等,分別開來,各歸其所,使之發揮各自的史料價值。”(張懷通:《〈尚書〉新研》,中華書局2021年版,第349頁。)

《大聚》為了讓人民安居樂業,安土重遷,除了鼓勵商人直接招致外來人口,還包括諸多徠民善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層治理及各項社會福利。扶助農業、工商業,甚至還有很多保護自然環境、生態資源的內容,其按時生產的觀念在今天看來仍十分寶貴。文中說明這些是“禹之禁”,相似內容同樣出現在秦漢律法中,可見中國環境保護法規何其源遠流長——足以為我中華民族之大驕傲!

“五德”之“歸德”不僅包括招致不同階層人民的內容,甚至包括招致鳥獸、草木。“淵深而魚鱉歸之,草木茂而鳥獸歸之,稱賢使能官有材而歸之,關市平商賈歸之,分地薄斂農民歸之”,《禮記·中庸》說,行至誠之道的聖人不僅能發揮自身的本性,也能發揮廣大民眾的本性,還能發揮天地萬物的本性,和天地一樣包容萬物、撫育萬物。“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參,並列——筆者注)矣。”

通過《大聚》,我們看到文王、武王真可謂“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的偉大聖王!在社會化大生產已經更新地球面貌的21世紀,人類必須對天地萬物承擔更大的責任。若沿襲過去500年以人類自我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回報的生產生活模式,我們只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層出不窮的生態環境危機告訴我們:如何“贊天地之化育”是當今必須直面的生死問題!

經文:

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畜五味以備百草立勤人以職孤,立正長以順幼,立職喪以恤死,立大葬以正同立君子以修禮樂,立小人以教用兵,立鄉射以習容,春和獵耕耘以習遷行教茅與樹藝比長,立職與田疇皆通立祭祀,與歲穀登下厚薄。此之謂教德。

若其凶土陋民,賤食貴貨,是不知政山林藪澤以因其利,工匠役工以攻其材,商賈趣市以合其用外商資貴而來,貴物益賤,資賤物出貴物,以通其器夫然,則關夷市平,財無鬱廢,商不乏資,百工不失其時。無愚不教,則無窮乏。此謂和德。

若有不言,乃政其凶陂溝道路,藂苴丘墳,不可樹穀者,樹以材木。春發枯槁,夏發葉榮,秋發實蔬,冬發薪蒸,以匡窮困揖其民力,相更為師。因其土宜,以為民資。則生無乏用,死無傳屍。此謂仁德。

旦聞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且以並農力執,成男女之功。夫然,則土而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時,以成萬財。萬財既成,放此為人。此謂正德。

“淵深而魚鱉歸之,草木茂而鳥獸歸之,稱賢使能官有材而歸之,關市平商賈歸之,分地薄斂農民歸之水性歸下,民性歸利。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設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陽,夏日之陰,不召而民自來。此謂歸德。

五德既明,民乃知常。”

武王再拜曰:“嗚呼,允哉!天民側側,余知其極有宜。”乃召昆吾冶而銘之金版,藏府而朔之。

語譯:

“各鄉都設置巫師和醫生,備齊百藥以應對疾病和時疫,收集酸、苦、甘、辛、鹹五味以製作百藥。設立鄉長以勤勞民事,設立職孤以教養幼兒,設立職喪以辦理喪事,設立大葬以主持族葬。設立君子以傳習禮樂,設立鄉勇以操練兵事,設立鄉射之禮以訓練儀容,協同狩獵和耕耘以移風易俗。技能和文化同步教授,任職與務農不分高下。設立祭祀,隨收成好壞而調整規格高低。這就叫做教德。

“如果不耕作土地不教化百姓,輕視農事而追逐財貨,就是不懂得為政之道。山林湖泊濕地要合理利用,工匠努力做工以製作器材,商人設市交易以發揮物用。外商帶來本地的昂貴貨物,原本的貴物就會降價為便宜之物,買入便宜之物,售出昂貴之物,以流通器物增加財富。如此,則關口暢通,市場平穩,財貨不會積滯浪費,商人不會缺乏資本,百工都會適時勞作,愚昧之人都得到教化,再沒有貧窮與匱乏。這就叫做和德。

“如果不勤耕細作,為政就危險了。山陂水溝,道路兩旁,荊棘之地,山丘墳頭等,凡不適合耕種的地方,就栽上可以成材的樹木。這樣春天可采枯枝,夏天可采花葉,秋天可采果蔬,冬天可采薪柴,這些收成可用來匡扶窮困。聚合全民力量,要他們相互學習借鑒。因地制宜,開發民生資財。如此則生有所養,死有所葬。這就叫做仁德。

“我聽說過大禹的禁令:春季的三個月,不得進山林砍伐,以成就草木的生長。夏季的三個月,不得下江河捕撈,以成就魚鱉的生長。與此同步,要專注農業努力采桑,以成就男耕女織之功。如此則土地不失其地力,萬物不失其功用,人不失其職事,天不失其時節,這樣就可以成就各種資財。擁有了充足資財,就可以治理教化百姓了。這就叫做正德。

“淵中水深會招來魚鱉,草木茂盛會招來鳥獸,舉賢任能會招來才士,關市公平會招來商人,分地減稅會招來農民。水的本性是流向低處,人的天性是追逐利益。君王想要招聚天下之民,只須先安排好利益,百姓們自會前來。就如同冬天的暖陽,夏日的蔭涼,不用招攬百姓就會歸附。這就叫做歸德。

“五種道德都修明,百姓就能遵守教化順道而行了!”

武王拜了又拜,說:“哎呀,講得真好啊!天下百姓眾多而紛亂,我知道了治理的根本,在於堅持五德的正確路線。”隨後命令冶金官,將周公的言辭鐫刻在銅板上,珍藏於內府,每月初都要溫習、自我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