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6-01
經義:
在農業社會,勞動力是最稀缺的資源之一。如何獲取勞動力也就成為一個社會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除了鼓勵生育,還包括如何從外部獲得勞動力。在這方面,西方世界產生了發達的奴隸制——依靠武力或金錢獲取奴隸。
奴隸制度是一種反人性的、建立在野蠻剝削之上的社會體系。不幸的是,西方古代和現代文明的產生都與此高度相關。我們甚至可以說,古希臘羅馬及現代美國的崛起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
在中國,政治精英更重視利用各種政策吸引勞動力——這就是徠民,即本篇所講的“大聚”。
秦國改革家商鞅(約西元前390年-前338年)招致勞動力的政策——徠民十分有名。當時的情況是:秦國地廣人稀,近鄰“三晉”韓趙魏地少人多。三晉之民為何不願到秦國來呢?因為秦國人民的賦稅重,徭役多,人民生活困苦。於是商鞅建議秦王,對於別國來秦的人民給予特別優待,除了贈予田地和宅院,還免除他們三代人的徭役。這樣三晉人民就會歸之若流水。秦國讓新來的人民從事生產,老秦人從事戰爭,這樣就可以一年四季都從事戰爭,本國因此強大而鄰國就會衰弱下去。《商君書·徠民》:“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晉之無有也信,秦之有餘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王發明惠,諸侯之士來歸義者,今使複(複,免除賦稅徭役——筆者注)之三世,無知軍事;秦四竟之內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者,當為‘著’,寫的意思——筆者注)於律也,足以造作夫百萬。”
有了大量外來勞動力發展生產,秦國就可以隨時攻打那些不服從的敵國了。商鞅引用了《逸周書·大武》中的話:“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給芻食。天下有不服之國,則王以此春圍其農,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陳其寶,以《大武》搖其本,以《廣文》安其嗣。”《逸周書·大武》的相關文字作:“四時:一、春違其農;二、夏食其穀;三、秋取其刈;四、冬凍其葆。三興:一、政以和時;二、伐亂以治;三、伐饑以飽。凡此七者,伐之機也。”除了個別字句,二者對四時戰機的認識是相同的。包括:在春季破壞敵國的播種;在夏季奪取敵國的稻穀;在秋季收割敵國的莊稼;在冬季打劫敵國的糧倉。《逸周書》無《廣文》標題,可能是《逸周書·允文》之誤。(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59-60頁。)
《商君書·徠民》記載了商鞅死後的事件,按照古書“層累地造成”規律,相關內容可能是商君後學所加。從中我們看到,商鞅是熟悉《逸周書》的,不僅《大武》,還應該知曉周初的徠民政策。因為《商君書·徠民》最後明確指出,徠民是古代聖王堯、舜、商湯、周武王的政策,但他們的治國方法卻不被後來的統治者繼承。現在如果免除外來農民三代徭役賦稅,那麼韓、趙、魏三國民眾就能全被招來了。這事不是靠大王今天的英明決策,讓三晉子孫都為秦國所用嗎?有人反對這樣做,看來不是聖王的說法特別,而是聽從聖人的教導很難啊!“且古有堯、舜,當時而見稱;中世有湯、武,在位而民服。此三(三,當作四——筆者注)王者萬世之所稱也,以為聖王也,然其道猶不能取用於後。今複之三世,而三晉之民可盡也。是非王賢立今時,而使後世為王用乎?然則非聖別說,而聽聖人難也。”
除了徠民政策,我們細緻比較商鞅變法尚功、重視基層組織建設諸細節,就會發現商鞅在制度上恢復和發展了三代王道——他是踐行大一統治道的一代聖賢!
《史記·商君列傳》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跡,考察——筆者注)其欲幹(幹:求取,遊說——筆者注)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司馬遷說商鞅最早勸秦孝公行上古帝王之道是虛辭浮說,不是其本心,顯然未能理解商鞅變法的源流之所在。
商鞅先向秦孝公陳說帝道,次說以王道,再說以霸道,最後說以強國之術。實際是以強國之術行文王武王那樣的王道——王道本身就是強國之術!
經文:
周公曰:“
“
語譯:
武王戰勝殷商後,為了穩定國家安撫民眾,於是詳細考察殷商政治得失,對周公旦說:“哎呀,殷商的治理混亂無章,如風吹草滾,有的地方積滯,有的地方空虛,我該如何實現政通人和呢?”
周公旦答道:“我曾聽先父文王說過,招來遠方賓客和興旺近處人丁是有道可循的。要辨別不同地域的氣候差異,選擇適宜的地理和便利的水土以營建城邑,這就是所謂的大聚。先從都城四周的近郊處招引百姓,君王親自接待慰問,勉勵並選拔優秀的大夫前去任職。赦免罪人,寬減刑罰,迎回逃亡之人,解救受辱之人,賞罰輕重都規範適度,這就叫做興教化移民風。然後傳令給邊遠縣鄉的商旅說:能招來三戶人家的,給予減免一戶賦稅的優待。開放關口,修整道路,每隔五里有四通之道,每隔十里打有水井,每隔二十里設有旅舍。遠方的商旅到來,關口人員幫助交易物資,旅舍人員幫助安頓住宿。市場實行五種均平機制,以保障物價早晚一致。送往迎來,無不周到。接濟貧乏,救助窮困。優先照顧老弱病殘和鰥寡孤獨者。
“人口增長到一定規模後,就下令在國下設邑,邑下設鄉,鄉下設閭,災禍相救濟,喪葬共治哀。五戶人家編為一伍,為首的任伍長,十個成年男子合為一什,年長的當什長。每個閭都設立學校,以威望最高者為校長;全宗族共同親近,以最受敬仰者為族長。飲食互相約請,舞樂互相慶祝,耕耘互相協作,男女互相通婚,墳墓互相連接,這樣民眾就會相親相愛。六畜成群,房屋完備,百姓自會前來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