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並未全面否定《武成》(《武成》)

作者: 翟玉忠 趙雪彩   發布時間: 2024-05-21

經義:

孟子對《古文尚書·武成》的評價,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因為《武成》中有“流血漂杵”這句話,孟子就斷言《尚書》不可信,認為武王是仁者,當無敵於天下,極仁的人討伐最不仁的人,死傷人怎能這麼多?《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策,古人稱一片竹簡為一策——筆者注)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在兩件事上似乎沒搞清楚。一是“血之流杵”和“流血千里”(《戰國策·魏策》)、“流血浮丘”(《管子·輕重丁》)一樣,都是先秦的一種比喻,用以形容戰爭死傷的人很多。

另外,《武成》中武王明確說明,由於交戰時的前方商軍倒戈(並非所有商朝軍隊起義),商軍因陣形混亂而發生踩踏,再加上兩軍相殺,導致紂軍全面潰敗、死傷眾多。 “前途倒戈,攻於後”。怎麼能因為“血之流杵”,就說武王不是“至仁”呢?

孟子本人也重視《武成》,除了《盡心下》,《孟子·滕文公下》也引用了《武成》,用以說明“仁人無敵於天下”的道理,這裏孟子也是認可《武成》的中心思想的,並未全面否定《武成》。當時弟子萬章問,小國宋國要行仁政,大國齊楚憎恨它,出兵攻打,該怎麼辦?於是孟子引用了《武成》的話,稱“書曰”,“有攸不惟臣,東征,綏厥士女。匪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於大邑周。”並解釋說,那裏的官員用筐裝滿彩色絲綢迎接周王的官吏,那裏的百姓抬著飯筐提著酒壺迎接周王的百姓。是因為周王把那裏的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除掉他們的暴君罷了。“其君子實玄黃於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

顯然,孟子引用了《武成》中下面這段話,只是文字略有不同,“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這類“化用”是先秦諸子的常見作法。

《武成》記載武王討伐商紂王的豐功偉績,是重要的《尚書》類文獻。其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的觀念成為中國賢能政治的指導思想。

《武成》在先秦當廣為人知。早在孔壁古文問世前,漢朝還未建立的西元前204年,楚漢相爭過程中劉邦重要謀臣張良就曾長篇引用《武成》,勸諫劉邦不可“返武王”,立六國諸侯後代。如果那樣做,將會慘敗。張良以吃飯的筷子代算籌,提出反對意見八條,其中五條明顯化用《武成》。顯然,曾學過禮的張良也熟悉《尚書》,他引用的《尚書》當是先秦舊籍,換言之,今天我們看到的《古文尚書·武成》當為原本《武成》,因為孟子、張良化用《武成》的痕跡較明顯,真是“取二三策”,缺乏《武成》內在的邏輯連貫性。

為了便於對比,我們將《史記·留侯世傳》“借箸代籌”的相關文字錄在這裏,供讀者參考: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武成》作: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

“發巨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武成》作:散鹿臺之財,發钜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偃革為軒,革,指兵車;軒,一種供乘坐的有帷幕的車子——筆者注),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武成》作: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示天下弗服。)

“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武成》作:歸馬於華山之陽。)

“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武成》作:放牛於桃林之野。)

經文: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征伐商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丁未,祀於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既生魄,庶邦塚君暨百工,受命於周

王若曰:“嗚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至於大王肇基王跡,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於商。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钜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語譯:

一月月初的壬辰日,夜空沒有月光。第二天癸巳日,武王早晨從都城鎬京出發,去征伐商國。四月初,新月開始露出光輝的時候,武王伐商回來,到達豐邑。於是,停止武備,實行文教,把戰馬放逐華山南麓,把牛趕入桃林曠野,以此向世人表示不再興兵了。四月丁未日,武王在周廟舉行祭祀,遠近諸侯都迅速趕來助祭,陳設木豆、竹籩等祭器。到第三天庚戌日,舉行了柴祭和望祭,宣告伐商成功。

四月十六日,各國諸侯和百官都到鎬京接受王命。

周武王這樣說:“啊!眾位諸侯。我的先王后稷開疆拓土建立國家,公劉繼承先人修治增進了先王功業,到了太王古公亶父奠定周朝基業,王季勤勉經營這份王業。我的父親文王能夠成就王業,接受天命,安撫四方。大國畏懼他的威力,小國感念他的恩德。可惜我父文王在諸侯歸附被尊為西伯的第九年就去世了,尚未完成統一大業。我將繼承他的遺志,把商紂的惡行稟告給天地神靈以及所經過的名山大川,說:‘遵循天道的太王曾孫姬發,要討伐商國。現在商紂王殘暴無道,暴殄天物,虐待民眾。他的治理造成大量百姓或流亡或犯罪,殷城是逃亡罪人聚集的地方。我已經得到仁人志士的幫助,願意敬承上天的意旨,制止亂謀。我奉承上天的旨意,天下無不遵從。所以興師東征,安定那裏的百姓。那裏的百姓送來竹筐盛著的彩色絲綢,以示對我周王除害的感恩。他們都被上天的善德感動,都來歸附我大周國。希望你們眾神靈,能夠幫助我救助天下百姓,不使神靈蒙羞。’到了戊午日,軍隊渡過孟津。癸亥日,在商郊列陣,等待上天的聖令。甲子日黎明,商紂王率領他眾多軍隊,來到牧野會戰。商紂的軍隊沒有對我軍進行抵抗,他的前方士兵臨陣倒戈,因此商軍大敗,血流成河。牧野之戰迅速取勝,商朝滅亡,天下大定。於是我廢除商紂的惡政,實行殷商先王的善政。解除對箕子的囚禁,修繕比干的墳墓,禮敬商朝賢人。散發鹿臺的財貨,發放钜橋的糧食,大賞天下百姓,萬民心悅誠服。”

周武王將設立爵位為五等,分封土地三等。任用官吏,安排職位以賢德和才能為標準。用五常教化百姓,重視民食、喪葬、祭祀三事。重視誠信,表彰道義。尊崇有德的人,報答有功的人。從此,周武王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