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仁人君子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逸周書·克殷》之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4-10

經義:

《逸周書·克殷》和《逸周書·世俘》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克殷》中對紂王及其妻妾屍體的處理方式,先張弓射箭,然後斬首,並將頭懸掛在旗杆上,這種儀式性細節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能找到相應的證據。比如西周青銅器小盂鼎就有:“盂以多旂(旂,音qí,同“旗”——筆者注)佩鬼方子……” 

司馬遷早就注意到這一點,《史記·周本紀》對武王伐紂的記載當參考了《逸周書·克殷》和《逸周書·世俘》,只是更為詳盡,並用了漢代語言。比如文中提到紂抗擊武王的軍隊有七十萬人。《克殷》只提到“商師大崩”,司馬遷指出這是因為紂方士兵不願參戰,都盼著武王的軍隊趕快攻打進來。所以他們掉轉武器反而攻打紂,為周人開路,結果紂的軍隊很快潰散了——這種局面會變成一場混亂的、無法制止的大屠殺,應是戰場上“流血漂杵”的根本原因。《史記·周本紀》:“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在戰爭開始時“致師”,是古軍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戰爭前,先使勇士出陣向敵人挑戰,以顯示要決一死戰。《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東漢鄭玄注:“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

對於致師的細節,《左傳》多相關記載。魯宣公十二年(西元前597), 晉、楚爭霸中原的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中,楚國的樂伯、許伯和攝叔駕一輛戰車挑戰晉軍,三位大夫無畏、鎮靜、勇敢非凡,整個過程富有戲劇性。

當時許伯為樂伯駕兵車,攝叔為車右。許伯說:“我聽說致師者,駕車人應駕疾馳的兵車,觸及敵營壘後再折返。”樂伯說:“我聽說致師者,車左作為射手應手持利箭,代駕車人抓住馬韁,駕車人下車打理馬匹,整理好馬脖子上的皮帶後再折返。”攝叔說:“我聽說致師者,車右應入敵營壘,割下敵人左耳,並抓到一名戰俘後再折返。”三人皆按自己所說的去做,返回時晉人追上他們,從左右夾擊。樂伯一邊向左射馬,一邊向右射人,夾擊者無法靠近。箭僅剩一支。此時一只麋鹿現於前,樂伯舉箭便射,中其背部。晉國的鮑癸正在樂伯身後,樂伯就讓攝叔捧著麋鹿送給他,攝叔說:“此時不是時候,獻獸季節未至,但讓我把這只麋鹿送給追我的人吃吧。”鮑癸停下說:“他們的車左善射,車右善言,文武雙全啊。”於是就放走了他們。《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許伯禦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禦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菆,zōu,一種質地堅硬的箭——筆者注),代禦執轡,禦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複。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麋興於前,射麋麗龜(麗龜:麗,射中;龜,動物背部隆起處——筆者注)。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鮑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既免。”

古仁人君子,遇到生死大事,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這種大勇大智,值得我們學習。

經文:

及期,百夫荷素質之旗於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陳常車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王泰顛、閎夭皆執輕呂以奏王王既入,即位於社太卒之左。群臣畢從,毛叔鄭奉明水,衛叔封傅禮,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尹逸策曰:“殷末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昊天上帝。”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財、散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賓饗禱之於軍乃班   

語譯:

到了祭社告天的日子,一隊人高舉白色旗幟列隊於武王前面。叔振鐸奏請武王拜受上天的嘉命,並陳列好威儀車。周公旦手持大鉞權杖,召公奭手持小鉞權杖,分列武王左右。猛將泰顛和閎夭手執輕呂劍,率領精銳武士上前護衛。武王登車啟駕,來到社廟太祖牌位的左側,安坐即位。隨從官員到齊後,毛叔鄭負責供奉甘露,衛叔封佈置的明堂,召公奭進獻祭器寶物,呂尚父掌管祭祀犧牲。史官尹逸宣讀策書祝文說:“殷朝末代子孫受德,敗壞先祖成湯的聖明,輕蔑神明不祭天地,昏聵暴虐殘害商民,罪惡昭彰,驚動皇天上帝。”武王拜謝天地功臣,說道:“我受上天大命推翻殷的統治,受上天明命即天子之位。”言罷,武王再次拜謝天地功臣,禮成後出祖廟。

武王立紂王之子武庚為諸侯以繼承殷祀,並任命管叔為其相國。命令召公奭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命令畢公高和衛叔康釋放被囚禁的殷商官員。命令南宮忽用鹿臺的財寶和巨橋的糧米賑濟天下。命令南宮伯達和史佚遷九鼎於郟鄏;命令閎夭修葺比干的墳塋。命令宗祝官崇賓在軍中舉行祭祀告慰儀式。最後,武王班師返回周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