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3-15
經義:
《和寤》儘管篇幅短小,卻保存了武王伐紂前的重要史料。“小人難保”一語也出現在《今文尚書·康誥》中,可見此語是西周初年的常用語,反映了周人敬天保民的政治理念。牛鴻恩教授寫道:“《和寤》文字簡略,有具體史實,如出兵至鮮原,召邵公、畢公;要任用賢士,而舉用尹氏八士,八士建言等。文中保民、任賢、敬德、行為敬慎及敬神、重祭祀等,都與周初政治家的思想不相背。這篇文章應有原始的西周檔案作依據。”(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224頁。)
劉起釪先生同樣認為,《和寤》保存的西周史料,寫定可能在春秋時。(劉起釪:《尚書學史》,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95頁。)
中國古典政治學有兩個基本點:一是選舉賢能,二是服務大眾。只有這樣,才能團結民眾,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就是文中所說的“無競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難保。后降惠於民,民罔不格。”
今人多迷信一人一票的民主制,認為這是最不壞的選舉政治精英的方式。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有句名言:“除了那些被一次次嘗試過的政府形式之外,民主是最不壞的政府形式。”
迷信民主,是因為近代西方普遍相信國家是人民根據契約協議的產物,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授予的,所以人民有權選舉領導人。此一假設與歷史現實並不相符,政府的產生常常是多種力量博弈的結果。更為關鍵的,政治是一種專業性極強的領導藝術,需要豐富的行政經驗和極高的治理智慧。而民主選舉大多只能選出最不壞的領導人,很難選到德才兼備的賢能之士。試觀21世紀的一人一票選舉社會,有時毫無行政經驗的人都可以當選為國家元首。這樣的人治理國家,如同讓一位沒有上過船的人當船長,既不理智,也很荒謬。
在此意義上,從四千多年前堯舜時代的禪讓制到21世紀中國共產黨人的選舉制度,中國人奉行的尚賢制、選賢任能的選舉制度才更合乎政治規律。
《呂氏春秋·士節》認為,“賢主勞於求人,而佚於治事”。英明的君主要在選擇賢能方面多下功夫,這樣才能實現無為而治,治理國政變得很輕鬆。
選賢任能不僅是國家元首的基本職責,也是各級官員的重要職責,可見尚賢制貫徹到了中國人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選擇總理國政的宰相更是選賢任能制度的重中之重!
戰國時,魏文侯要任命宰相,就把李克叫來徵求意見,讓他在翟黃和魏成子兩個候選人中二選一。李克從魏文侯那裏出來,碰巧遇到了翟黃,翟黃問他:“聽說國君叫先生去問誰可以做宰相,到底是誰?”李克說:“魏成子做宰相。”翟黃聽了很不高興,說:“我有什麼地方不如魏成子?西河的守官是我所推薦的。國君擔憂鄴城的事,我向他推薦了西門豹。國君想要討伐中山國,我向他推薦了樂羊。中山被攻打下來以後,沒人做守官,我向他推薦了您。國君要為太子選擇老師,我向他推薦了趙蒼。他們做得都很好,我還有什麼不如魏成子的地方?”李克回答:“您怎麼能和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得到俸祿,其中只有十分之一放在家裏,十分之九都拿出來禮聘天下賢士,因此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國君將他們三人全都看作老師和朋友。而您所推薦給國君的人,國君只讓他們做臣子,您怎麼能和魏成子比呢?”《韓詩外傳·卷三》:“李克出,遇翟黃,曰:‘今日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李克曰:‘魏成子為之。’翟黃悖然作色曰:‘吾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吾所進也。君以鄴為憂,吾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吾進樂羊。中山既拔,無守之者,吾進先生。君欲置太子傅,吾進趙蒼。皆有成功就事,吾何負於魏成子!”克曰:‘……且子焉得與魏成子比乎?魏成子食祿千鐘,什一在內,以聘約天下之士,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君皆師友之。子之所進,皆臣之。子焉得與魏成子比乎?”
尚賢制競爭的是候選人的決策與治理能力,重結果實效;民主制競爭的是候選人抽象的得票數目,重競選承諾——二者孰優孰劣,顯而易見!
經文:
語譯:
武王於是東征伐商,大軍到達山腳營地,武王召來邵公奭和畢公高,叮囑道:“啊,恭敬呀,謹慎呀!強盛的關鍵,在於賢能。賢能的可貴,在於忠誠。要勤於政務,忠職盡責,養育百姓的任務十分艱巨。居上位者若能普施恩惠,民眾將無不歸順。相反,如果執政者結黨營私,賄賂公行,就不可能成就大事。不拔除綿綿細草,待其蔓延成片後將難以收拾;不掐斷微微細枝,待其粗如斧柄時將成為威脅。”
武王於是嘉獎治事大臣中的八人,八位賢臣都堅決而誠懇地辭讓。內在德性必將外化為行動,成為世人榜樣,顯揚於天下。居上位者行事有美譽,民眾就會和睦不違逆。再加上巫祝祈禱,鬼神也會和人一樣,信從而和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