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地鬼神之道到《中庸》“至誠之道”(《古文尚書·太甲下》)

作者: 翟玉忠 趙雪彩   發布時間: 2024-03-12

經義:

《太甲下》提出了中國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幾個觀念:敬、仁、誠、德、道。其行文邏輯嚴謹,開篇從天、人、鬼神三個方面,提出上天垂愛能恭敬做事之人,“天親能敬”;民眾愛戴推行仁政的人,“民歸能仁”;鬼神享受祭祀並保佑誠心的人,“神享能誠”。核心還是人事,仁德,要求執政者不要小看民事,慎始慎終,腳踏實地造福百姓。不要輕視民眾,要想得民心,必須從繁瑣具體的治理入手。身居高位不能懈怠,要始終保持謹慎。文中說:“無輕民事,惟艱;無安厥位,惟危。慎終於始。”

以敬天、仁民、誠神三者推行政事,即德政,合乎德政,就是道。能夠行德政,合乎治道,就是“明明后”,即“明明德”之君王。這些觀念為後世儒者所發揮,《大學》《中庸》中我們都能看到《太甲下》影響。

《中庸》將誠的思想從神轉移到人,對神的誠,轉化為“誠身”,並將之作為修身的基礎。《禮記·中庸》論修養次第共六目:明乎善-誠乎身-順乎親-信乎朋友-獲乎上-民可治。文中說:“在下位不獲乎上(獲乎上,猶言取得上級信任——筆者注),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誠之,猶言追求誠——筆者注)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這段話大意是說,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居上位者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百姓。而要得到居上位者信任,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不行;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不孝順父母不行;要孝順父母,自己不真誠不行;要自己真誠,不明白什麼是善不行。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誠是做人原則。誠之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恰到好處,不用思考就能合乎理義,自然而然,一舉一動都恰如其分,這就是聖人。努力做到誠,就要擇善而從,毫不放鬆。

《中庸》的修養次第,和《大學》的三綱八目並無本質區別,都是從社會人倫之善行開始,最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大學》“止於至善”,《中庸》作“擇善而固執之”;《大學》“明明德於天下”,《中庸》作“為天下國家”。

在《中庸》中,誠是天地本性,已經沒有了任何鬼神、祭祀的色彩。“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東漢鄭玄注:“‘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

“誠之”,努力實現誠,就是“擇善而固執之”,“明乎善”並堅守、固執善,具體就是《孔子家語·哀公問政》所說的仁愛親族、敬順上級。《孔子家語·哀公問政》有與《中庸》上面引文近乎一樣的文字,但接下來還有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公曰:‘子之教寡人備矣,敢問行之所始?’孔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之以敬,而民貴用命。民既孝於親,又順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可。’”

誠的起點是合乎社會自然分層(人倫)的行為——善行。《太甲下》敬乎天、仁乎民、誠乎神的天地鬼神之道,最終轉化為《中庸》的至誠之道,融入中華民族修齊治平一以貫之的修養路線——中華文化超越神本,內外不二的特質由此逐步走向成熟。

經文:

伊尹申誥於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懷於有仁。鬼神無常享,享於克誠。天位艱哉

“德惟治,丕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

先王惟時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緒,尚監茲哉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無輕民事,惟艱;無安厥位,惟危。慎終於始。

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

“嗚呼!弗慮胡獲?弗為胡成?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君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於休。”

語譯:

伊尹再三告誡太甲說:“唉!上天從不偏愛某個人,只有恭敬做事的人,才能得到上天的垂愛;民眾也不會一成不變地歸順某一君王,只有推行仁德的君主,才能得到百姓愛戴;鬼神亦不會隨便享受誰的祭祀,只有誠心的人祭祀他,他才享受祭祀並保佑誠心的人。你處在天子的位置上非常不容易啊!

“推行德政,天下就太平,否則,就會天下大亂。做治世之君該做的事情,沒有不興盛的;行亂世之君的惡劣行徑,沒有不滅亡的。能夠自始至終謹慎使用權力,處理問題,就是明君。

“先王成湯想到這些就會努力敬修自己的德行,所以他的行為符合上天的要求。現在您繼承了先王偉業,希望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時時參考傳統行事。

“好比登高,一定得從低處起步;就如行遠,一定要從腳下開始。不要輕視民眾,要想得民心,必須從繁瑣具體的治理入手。身居高位時更不能懈怠,要居安思危,自始至終地保持謹慎的態度。”

“如果有些話違背了您的心願,一定要認真考求是否符合正道;對於順從了您心願的話,也要仔細考量是否符合正道。

“唉!不思考怎麼會有收穫?不努力怎麼能成功?君主足夠賢明,四方諸侯就會尊奉您為天下共主。君主不使用巧辯擾亂舊政(先王成湯的理政之法);臣下不靠恩寵成就功名。我相信,這樣下去國家就能永遠保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