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3-05
經義:
《武穆》和上篇《武順》反映的都是商末軍事思想。前者主要討論軍制,後者主要討論軍政、武德。同商人“師惟律用”一樣,周人同樣重視以法治軍,以法為教。文中說:“明辟章遠,以肅民教。”就是說要申明法度,宣揚於四方,以嚴肅民眾教化。
武德的七個方面,其中“第七”是“一德訓民”。這裏的“一德”,就是《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中的“一德”,聯繫《咸有一德》上下文,我們知道“一德”同於《大學》中的“止於至善”、《中庸》中的“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那是一種一心一意服務大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修養路線。
當時,伊尹已把政權歸還給太甲,將要告老回到自己的封地,於是伊尹向太甲陳述“一德”。《咸有一德》說:“伊尹既複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於德。”
對於“一德”,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指出,德,就是“得”的意思,自己知曉了社會生活中的行為道理,並堅定不移、腳踏實地地去實踐,不被錯誤見解所左右,這就是“一德”。文中說:‘德’者,得也,內得於心,行得其理,既得其理,執之必固,不為邪見更致差貳,是之謂‘一德’也。”
《咸有一德》強調,德行沒有一定之規,只要在日常人倫中行善就對了。善也沒有不變的準則,要注意堅守自己的善心善行。只有這樣,執政者才能安享先王的福祿,同時造福於天下百姓。文中說:“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克綏先王之祿,永厎烝民之生。”
“一德”要求超越小我,正心誠意地服務大眾,這不僅是對國家元首的要求,也是對一般官員的要求。伊尹要求官員一方面要輔助君主,另一方面還要服務於底層民眾。“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所以伊尹提及自己和成湯都有“一德”。“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
“一德”或“咸有一德”在商代可能是常用語。《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尹誥》中亦有“惟尹旣及湯咸有一德”。《禮記·緇衣》作:《尹吉》曰:“惟尹躬及湯,咸有一德。”清華簡的整理者因為《尹誥》與《咸有一德》內容大有不同,就斷定《古文尚書·咸有一德》是偽書,這是不對的。因為《咸有一德》通篇解釋的才是何謂“一德”,我們為何要“一德”,如何實現“一德”,而清華簡《尹誥》很短,只是引用了這句話,沒有“一德”太具體的內容,怎麼能說《尹誥》就是“原版”的《咸有一德》呢?
“一德”觀念在中國文化中如此重要,“仁”“慎獨”等都是從中引發出來的。對“一”的強調屢屢見之於儒道兩家經典。《韓詩外傳·卷二》指出,治理內氣培養心志的方法,以守禮最為直接,以得到良師為最好,特別要專一自己的志向愛好。志向愛好專一才能學問廣博,學問廣博才能夠精深,學問精深之後就能夠做事神妙,神妙之後才能達到化境。所以君子必須使自己的心集中在一處。文中說:“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優得師,莫慎一好。好一則博,博則精,精則神,神則化。是以君子務結心乎一也。《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荀子·修身》有:“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
“淑人君子“四句出自《詩經·曹風·鳴鳩》,古代學者常引此詩說明定靜的修養境界。
經文:
三事:
五備:
五遂:一、
七倫:一、
語譯:
考察古史,有名言說:昭示上天大道,復興先帝偉業,審定萬民職分,量才用人。以昌明教化來號召統領,以嚴肅紀法來齊整規範,以同心協力來成就武功,廣泛地造福百姓。將士行事合宜,統歸君王督導,慎謀三件事,永遠得吉利!
三件事:一、提倡武德;二、平和紛亂;三、完成整治。提倡武德有七條倫理,平和逆亂有五項措施,完成整治有五個條件。
五個條件:一、比肩同行,以掌控征程遠近;二、知恥尚德,以增益自身功績;三、申明法度,宣揚於遠方,以整肅民眾教化;四、顯示忠義,踐行於近處,以教導民眾遵從;五、推崇文章道德,不畏強權貴寵。
五種措施:一、打通關隘,消除堵塞;二、剷除內外奸細而不寬恕,就沒有迷惑;三、摧毀敵方精銳而不赦免,就沒有危險;四、勤練軍隊而不隨便動用,就沒有禍害;五、恢復尊者離散亂黨,就沒有敵人。
七條倫理:一、與疲弊虛弱之國,不借道;二、與聘問往來之國,不交戰;三、對不暴虐的小國,不征討;四、對維護道義宣導和平之國,不猜忌;五、和睦仁愛,安定百姓;六、嚴禁侵害索取,積極救助人民;七、堅持以一心一意服務大眾的精神教化萬民,人民才會覺悟。
高明啊,欽佩啊!我們要日夜探求此用武之道,不生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