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迥異的天命觀與政府觀念(《太甲中》)

作者: 翟玉忠 趙雪彩   發布時間: 2024-02-08

經義:

本篇有兩個問題值得特別注意。

一是政府(君主為其代表)與社會的關係。由於外族征服頻繁發生,以及基於宗教的性惡論等多種因素,西方政府與社會總體呈成對立關係,古典自由市場理論推波助瀾,將這種對立極端化,認為政府越小,市場效率就越高。1980年代推行古典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美國總統里根有句名言:“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在。”

中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則認為政府與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二者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政府對民眾承擔無限責任,應如父母對子女一樣對待人民。從伊尹對太甲的教導中,我們能深切體會到這一點。伊尹鄭重上書太甲:如果民眾不依靠君主,就不能守望相助地生活;如果君主沒有百姓支持,就無法治理好國家。“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伊尹勸告太甲不忘祖德:成湯愛護窮困的百姓就像對待子女一樣,所以民眾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

值得指出的是,《太甲中》“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一句廣為傳誦,直到漢代學人仍舊引用。《禮記·表記》引作:“大甲曰:民非后,無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

對於政府與人民的魚水聯繫,《古文尚書·咸有一德》有:“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國語》引《夏書》曰:“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無與守邦。”後來孔子將之形象地比喻為心與身體的關係,他說:“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禮記·緇衣》)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東西方迥異的命運觀。無論是古希臘悲劇還是基督教《聖經》,都有強烈的宿命論色彩。在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無論怎樣努力試圖逃避註定的命運,也無法擺脫弑父娶母的悲劇——命運是人力所無法阻擋的。

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年)指出,古希臘的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等人才是科學思想的始祖,希臘悲劇中的命運與現代思想中的自然秩序有相同的邏輯基礎。他說:“悲劇的本質並不是不幸,而是事物無情活動的嚴肅性。但這種命運的必然性,只有通過人生真實的不幸遭遇才能說明。因為只有通過這些劇情才能說明逃避是無用的。這種無情的必然性充滿了科學的思想。物理的定律就等於人生命運的律令。”(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1頁。)

中國文化沒有強烈的宿命論色彩,諸子百家多認為,天命可違,上天造成的災禍能夠躲避,人的命運更多取決於自己。就是本文所說的“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逭,huàn,逃避——筆者注)”。春秋戰國時代儒家中似乎有過宿命觀。墨子對其社會危害有著清楚的認識。他指出,如果迷信一切皆有定數,人的智慧力量不能改變,官吏相信這種說法就會對自己的職責懈怠,百姓相信這種說法就會懈怠生產,這樣社會就會全面失序,宿命論實為殘害天下的觀點。《墨子·非儒下》:“有強執有命以說議曰:‘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智力,不能為焉。’群吏信之,則怠於分職;庶人信之,則怠於從事。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而儒者以為道教(道教,猶言教化之道——筆者注),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上述重人事的觀念不僅強化了中華文明的世俗性,也強化了政府(人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動性。政府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對社會承擔近乎無限的責任——進而言之,中華文明的世俗性就是要人民覺悟起來,組織起來,實幹起來。而那個讓人民覺悟、組織、實幹起來的核心、中心、重心,就是由賢能構成的中央政府。

經文: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

作書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厎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於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協於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悅。並其有邦厥鄰,乃曰:‘徯我后,后來無罰。’王懋乃德,視乃烈祖,無時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朕承王之休無斁。”

語譯:

太甲放逐桐宮第三年的十二月初一,伊尹親自帶著帝王的禮服、禮帽到桐宮迎接太甲回亳都。

伊尹上書說:“如果民眾不依靠君主,就不能守望相助地生活;如果君主沒有百姓支持,就無法治理好國家。非常幸運上天眷顧護佑我大商,使嗣王迷途知返,終於培養出好品德,這真是千秋萬代的好事啊!”

太甲對伊尹跪拜叩頭說:“我以前曾經昏庸糊塗,缺乏君主的基本素養。放縱私欲、敗壞法度,給自身招來了罪過。上天造成的災禍還能躲避,自己造成的災禍就無法逃脫。以前我不聽老師教訓,也沒能及時反省自己,以後還希望老師能繼續輔佐我,光大大商事業,使我們君臣可以善終。”

伊尹對太甲跪拜叩首說:“嗣王您能夠修養自己的身心,又誠心誠意和臣下一起為百姓謀福,這才是明君啊。先王成湯愛護窮困的百姓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所以民眾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甚至鄰國百姓都擁戴他說:‘等我們的君主湯來了,我們就不會遭罪了。’嗣王您要多想想先祖們的成就,努力培養自己的為君之德,不要有片刻的安逸與懈怠。能夠遵奉先王的遺訓就是在踐行孝道,能夠聽取臣下的勸誡就是謙恭。看得遠,就是明智。聽信德教,就是聰敏。這樣我就能享受到嗣王您的福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