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2-06
經義:
《逸周書》諸篇,整體是按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布的。
一般認為,《寤儆》與上篇《酆諜(謀)》一樣,都發生在武王三年,二者都是在商人與周人矛盾公開化、白熾化的生死關頭,武王和周公的謀劃,從中能看到周公在整個伐商大業中的關鍵作用。《史記·魯周公世家》開篇記述說,周公是周武王之弟。文王還在世時周公就非常孝順,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武王即位,周公經常佐助武王,謀劃處理事情很多。“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
《書序》說商人謀劃平定周的反叛,周人組織動員軍隊應對,因此作《酆諜(謀)》;周武王將起兵討伐商朝,夜夢商人發現其滅商計劃而驚醒,因此作了《寤儆》。“商謀啟平周,周人將興師以承之,作《酆謀》;武王將起師伐商,寤有商儆,作《寤儆》。”
周人常稱自己為“小邦”“小國”,而稱商人為“大邦”“大國”。儘管周人取得了眾諸侯的擁護,仍然對戰勝商人缺乏信心。武王在夢中都十分糾結,深為進退維谷的狀態所困:想要求和,就會喪失原則目標;想要進攻,卻缺乏擁護者;想創建平天下的王業,但條件可能還不夠。文中說:“欲與無則,欲攻無庸,以王不足”。
針對武王的深切憂慮,周公提出堅持正確政治路線,不助紂為虐、為虎傅翼的主張。具體包括政治上弘揚三德;親睦遠人以爭取同盟;舉行祈禱大會、特赦罪人、安撫民眾、為民造福等三項主張。“克明三德維則;戚和遠人維庸;攻王禱,赦有罪,懷庶有,茲封福。”
內政不失,靜以待時,必然無敵於天下。《禮記·大學》將這種“先內後外”中國古典國際關係理論基礎稱為“平天下在治其國”,即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以天下為一家,以仁為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大學》解釋說,實現普世和平,清平天下必須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自己的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跟著去做,不會背叛。所以,君子總是以身作則,行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厭惡居上位者對你的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級;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司馬法》是齊威王(西元前356-前320年)讓大夫追述古代兵法而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商周三代的軍事外交思想。其中明確提出“以仁為本”,作戰不僅要愛護本國人民,還要愛護敵國民眾。不違背農時,不在疾病流行時興兵作戰,為的是愛護自己的民眾;不乘敵人國喪時進攻,不趁敵國災荒時去進攻,為的是愛護敵國民眾;不在冬夏兩季興師,為的是愛護雙方的民眾。《司馬法·仁本第一》:“戰道:不違時,不曆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其民也。”“以仁為本”的軍事外交要求不忘備戰,關鍵時刻能夠以戰止戰。作者接著寫道:“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建立在以鄰為壑的叢林法則基礎上,在21世紀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資訊時代,國際間一切道德規範似乎都被拋棄了,野蠻是當今外交舞臺的主色調。我們有必要回歸清平天下的“絜矩之道”,讓人類回歸道德、回歸仁政、回歸文明——這似乎是實現世界持久和平的唯一選擇!
經文:
周公曰:“
王拜曰:“
語譯:
四月初一這天,武王通告全國加強警戒,並召見周公旦說:“唉呀,我們的謀劃可能洩漏啦!我剛從夢中醒來,夢境中商準備討伐周,我既震驚又害怕。想要求和,就會喪失原則目標;想要進攻,卻缺乏擁護者;想自己創建平天下的王業,但條件可能還不夠。如果不加緊戒備,憂患可就深重了!”
周公道:“上天不會辜負周,降下寤夢是為警示我王,請我王敬重天命。遵奉古道以成就王業,弘揚三德以樹立準則,親睦遠人以爭取同盟。舉行祈禱大會,特赦罪人,安撫民眾,為民造福。借鑒成功經驗,汲取失敗教訓,守護好王道善政,勿使廢弛。不要為惡虎添加翅膀,那樣它就會飛入城中肆意吃人。不驕傲自大,不吝嗇賞功,這樣就能無敵於天下。”
武王拜道:“確實啊!我聽古語說:‘讓你我共同謀劃,擇機而動,擇善而從,機密不洩漏,智計無窮盡,以靜待天命。’如今我和你一起借鑒先王寶訓,恭敬謹慎,早日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