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和把握時機是戰略的首要問題(《酆諜(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2-06

經義:

我們須從商周之間複雜關係的角度理解本篇。在商朝,周人不過是地處西部邊陲的諸侯,由於長期與戎人雜處,周人甚至被當作戎狄。西元前十三世紀中後期武丁時的甲骨文不乏“伐周”的記載,當時商人似乎已征服周人,還以互相通婚等手段拉攏控制當地的統治者。

商代晚期,隨著周人不斷坐大,周人與商人的矛盾變得白熾化,這在《逸周書》諸篇中能夠明顯看出來。武王時期,周人與商人逐鹿中原大決戰只是時間問題了。

在選擇決戰時機上,周人極其謹慎,他們在武王伐紂前兩年,開展了一次伐紂的大規模實戰演習,這次演習是以祭祀文王和檢閱部隊的名義進行的。武王受命九年,在畢地祭祀文王。然後前往東方檢閱部隊,直抵盟津。周人為文王製作了牌位,用車子裝載供奉在部隊中。武王自稱太子發,表示遵從文王的命令進行征伐,不敢獨斷專行。太師尚父號令軍中:“集合眾人,給你們船隻,遲到的人斬首!”據傳當武王渡過黃河,船行到河中時,有一條白色的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就拿來祭祀。過河以後,又有一團火從天而降,正落在武王的屋頂上,最後變成一只赤色烏鴉,還發出奇異的響聲。當時,有八百諸侯不約而同地來到盟津會盟。諸侯建議馬上討伐商紂。但武王卻否定了他們的意見,聲稱眾諸侯不知天命,乾脆班師返國了。實際上,這時武王知道自己的力量已經成熟,只要靜待時機就行了。《史記·周本紀》記載說:“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至於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遂興師,師尚父號曰:‘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複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司馬遷指出,只有在商紂王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武王才決定伐商。《史記·周本紀》所謂“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幹,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一個更為現實主義的解釋是,武王得到了商朝內部空虛的情報,才下決心伐商。因為當時紂王專注於討伐東方夷人的戰爭。所以《左傳·昭公十一年》說“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據本篇,諜報人員呈上相關情報後,周人才開始全民動員的。周公明確說:“時至矣!”還勸告武王當機立斷:“往而不往,乃弱。”這種重視時機的思想,後來發展為“大者時也”的戰略思維方式。

《黃帝四經·十大經·兵容》指出,不懂得天時就不可以興兵,不懂得地利就不能指揮作戰,不了解人事就不會取得戰功。聖人成功是因為掌握了時機並乘機而動。因順天時而把握時宜,作戰就能夠成功。作為聖人,他們能夠恰當地掌握軍紀刑法,處事果決不背信棄義。關鍵要順應天時,當機立斷;該果斷的時候卻猶豫不決,反而會自取其禍。文中說:“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聖人之功,時為之庸。因時秉□□必有成功。聖人不達刑,不襦傳(襦傳,意為猶豫反復——筆者注),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管子·七法》是一篇重要的兵學文獻。談到實現世界和平秩序的戰略,將把握戰機放在第一位,認為它比作戰計畫更重要。作者將戰略力量分為八個維度,包括財富、技術、裝備、選士、政教、訓練、情報、機數。認為只有八個維度都天下無敵,才能克敵制勝。文中說:“是以欲正天下,財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財蓋天下,而工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工蓋天下,而器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器蓋天下,而士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士蓋天下,而教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教蓋天下,而習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習蓋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於機數,不能正天下;故明於機數者,用兵之勢也。大者時也,小者計也。”

今天,我們許多學者談戰略問題時,根本就不考慮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時機的選擇,片面強調落後就會挨打,強調要武裝到牙齒以超越強敵。這種單維、線性的戰略思維不利於世界和平的實現,是需要我們反思的。至於那些不懂“大國者下流”(《老子·第六十一章》)的持盈之道,空談“中國第一”“中國厲害”的流行論點,則會深陷狹隘民族主義,更值得我們特別警惕!

經文:

維王三祀,王在酆,諜言告聞。王召周公旦曰:“嗚呼!商其咸辜,維日望謀建功。諜言多信,今如其何?”

周公曰:“時至矣,乃興師循故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無聲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三虞:一、邊不侵內;二、道不驅牧;三、郊不留人。”

王曰:“嗚呼,允從,三三無咈,厥征可因與周同愛,愛微無疾,疾取不取,疾至致備曲禱不德,不德不成害不在小,終維實大,悔後乃無帝命不謟,應時作謀,不敏殆哉。”

周公曰:“言斯允格誰從己出,出而不允,乃災往而不往,乃弱,士卒咸若週一心。”

語譯:

武王三年,在酆都,間諜呈報重要情報。武王緊急召見周公道:“啊!商朝罪孽深重,天下諸侯盼望早日伐商以建功。諜報可信,我們當下該怎麼辦?”

周公說:“時機已到,可以針對性地準備興兵伐商。啟動三同、三讓、三虞等措施,三同是:一、親近同心同德的人;二、任用賢能;三、行動保密出其不意。三讓是:一、建設便民市場;二、平抑物價;三、補給物資;三虞是:一、加強邊防,保障國土安寧;二、規範放牧,維持官道暢通;三、嚴格出入管理,禁止閒雜人員滯留城郊之外。”

武王說:“好啊,就照此執行!不能違背這三項政策九條措施,它們是經歷考驗的有效舉措。諸侯和民眾與周同心同德,我們的擁護者沒有不怨恨商朝的。對所憂患的商朝當取而不取,等到商來攻擊我們時,就被動艱難了。對不正當的祈禱,上天是不會保佑的,上天不保佑就無法成功。不可輕視細小的危害,放任小害終會釀成大禍,後悔莫及。天命不可辜負,我們要順應時機圖謀伐商,行動不迅速就危險啦!”

周公說:“您所言極是。伐商建功的主張既由諸侯親口說出,如果還不回應,就會損害我周國;應該去討伐而不討伐,就會削弱我周國,何況如今士卒們都與我姬周上下同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