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仁的本質(《寶典》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2-01

經義:

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路線,超越小我,涵養道德,成就安樂智慧,此一修行路線是中國人典範的生活方式,《禮記·大學》、楚簡《五行》諸篇多有論述。孔子將之總結為仁。

與今天我們讚揚一個人“很仁義”不同。孔子從不輕易許人以仁。有人很有才華,卻缺乏仁德。只有那些全心全意為民請命,時時刻刻不忘服務人民的賢能之士稱得上仁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仁的本質!

孔子說,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會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論語·里仁篇》多論仁德,其中引孔子言:“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不僅自謙地否認自己是仁人(《論語·述而篇》孔子言:“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也否認自己的幾個高徒是仁人,說他們只是有才能罷了。

魯國大夫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冉求、公西赤有沒有仁德,孔子回答,如果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叫子路負責兵役和軍政。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不曉得;千戶人的私邑,百輛兵車的大夫封地,可以叫冉求當總管。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不曉得;公西赤穿著禮服在朝廷之中,可以接待外賓。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不曉得。《論語·公冶長》:“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但孔子認為商末的微子、箕子、比幹是三位仁人。因為面對商紂王的昏庸殘暴,微子毅然決然地離開,最後投奔了周武王;箕子曾向紂王進諫,看他不聽,為免禍披髮佯狂,流落為奴隸;比幹則力諫紂王,最後被殺死。《論語·微子篇》:“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孔子讚賞齊桓公、管仲君臣的霸業。齊襄公時,其弟公子小白(齊桓公)由鮑叔牙侍奉逃往莒國,另一個弟弟公子糾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魯國。後來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不僅不如召忽一樣自殺以殉,反而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子路對此大為不滿,孔子卻稱管仲是仁人,為何?因為他輔佐齊桓公重新統一國家,維護了天下和平安定的局面,這才是大仁大義。《論語·憲問篇》:“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那麼究竟什麼是仁呢?仁者近乎聖,其最高境界是能為人民謀福利、謀幸福,所謂“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篇》記載:“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病,此處引申為難以做得到——筆者注)諸!’”接著孔子指出,所謂的仁,不只是自我成就,更要兼濟天下,兼濟天下才是仁的本質。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一種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篇》)更積極、更崇高的生命境界。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是實現幸福安樂的人生道路,也是實現社會繁榮的客觀要求。此種選舉制度即選賢任能的賢能政治。如本節所說的,國家將爵祿授予那些貢獻社會人民的人,這些人獲得了精神和物質獎勵,就會成為榜樣,激勵全體民眾主動地為人民服務,實現上下團結一心、相互勉勵為國奮鬥的大治!

讓為人民服務不再停留在原則層面,使之成為人民自覺、自發的實踐,這正是當代社會所急需的。

經文:

周公拜手稽首,興曰:“既能生寶,恐未有臣,子孫其敗。既能生寶,未能生仁,恐無後親。王寶生之,恐失王會,道維其廢。”

王拜曰:“格而言!維時余勸之以安位,教之廣用寶而亂,亦非我咎。上設榮祿,不患莫仁,仁以愛祿,允維典程。既得其祿,又增其名,上下咸勸,孰不競仁維子孫之謀,寶以為常

語譯:

周公作揖叩首,起身說道:“已經能夠生寶了,還須擔心沒有賢臣輔政,否則子孫仍會敗亡。已經能夠生寶了,如果不能生仁,恐怕後世沒有繼承人。君王找到了“信而好義”這個治國法寶,依然要考慮沒有擁護者和繼承人,否則王道還會廢弛。”

武王拜謝道:“你說得太好了,在此關鍵時刻勸導我如何安處君位,對我教益無窮。如果運用了這些治國法寶天下仍不太平,也就不是我們的過錯了。君上設榮名厚祿,就不怕沒有仁人。愛惜爵祿,非仁人不輕易授予,以立仁為典範。既得到了厚祿,又增獲了榮名,君臣相互勉勵,誰不競相樹立仁德呢?為後世子孫謀慮,就要珍惜這些法寶,並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