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知止六步”與《寶典》“四位”(《寶典》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2-01

經義:

“典”作為一種文體,是社會生活的原則性規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尚書》六體典、謨、訓、誥、誓、命,以典為首。《今文尚書》開篇為《堯典》《舜典》,《逸周書》中有《程典》《寶典》《本典》。另外古籍中有三代之典、周典、文王之典、周公之典、祭典、刑典等眾多提法。

 孔安國《尚書序》稱:“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解釋說:‘墳’,大也。以所論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以‘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

 三皇之書論宇宙人生的整體道理,所以稱為“大道”。五帝之書言方方面面,具有超越時空特點的道理,所以稱為“常道”。

 《寶典》論及從修身到治國的四大方面,包括自身貴在修養、人才貴在選用、成事貴在謀劃、言辭貴在慎重。就是武王所說的“何修非躬”“何擇非人”“何有非謀”“何慎非言”。最後周公又強調了仁德。

 修身是根本,包括九德、四位。三代有“以數為紀”的傳統,如同今天政治家所說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它以明白清楚的形式闡述綱領。《尚書》類文獻有多種“九德”提法,都是論及基本的德行、善行。《尚書·皋陶謨》“行有九德”,包括: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強而義;《逸周書·常訓》中“九德”為: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本篇的九德為:孝、悌、慈惠、忠恕、中正、恭遜、寬弘、溫直、兼武——從修身齊家一直到治國平天下諸德行。其中武德,要求“惠而能忍”,“忍”是狠心的意思,就是說既能寬容愛民又能下狠心懲治邪惡。如果為政者空談《孟子·公孫醜上》所說的“不忍人之心”,不知權變,不知“忍人之心”為武德不可或缺的方面,是不能擔當治國重任的。孟子是從日常人情出發,以“不忍人之心”強調仁政,不是否定秋風掃落葉般的鬥爭!

 能夠踐行九德,止於諸善,然後就能心有定志,中正行事,內靜外敬,達到安身立命、安樂幸福的“安宅”境界。文中稱為“四位”定、正、靜、敬,四者都與人生職分有關,所以這裏所說的“定靜”不是佛家的禪定,而是《韓非子·喻老》所說的“不離位曰靜”。

 不難發現,《寶典》的修身觀念與《禮記·大學》關係近密,特別是“四位”與《大學》“知止六步”多有對應。《大學》開篇說,大學內聖外王的修養路線,在於發揚光明正大的天道,在於親愛民眾,在於做到處處時時行善。知道了職分該做的才會心存定志,心存定志才能安守職分,安守職分才能身心安樂,身心安樂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得其理義。萬物都有本末,凡事都有終始,知道了用心的一般規律,就接近於大道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知止六步”講知止(於至善)-定-靜-安-慮-得,《寶典》也講定-正-靜-得,只是前者講得更有條理,也更細緻,說明《寶典》當有更早的文本源頭。

 有學者看到《寶典》多戰國時的用詞習慣,就斷言《寶典》核心內容不可信,是偽託之作,這顯得過於輕率。因為文本的寫定時間與文體源頭不可同日而語。在重視口耳相傳的古代,經典常常是層層累積的結果,我們不能根據文本特徵隨意否定史實——不可迷信文字考據!

經文:

維王三祀二月丙辰朔,王在鄗。召周公旦曰:“嗚呼,敬哉!朕聞曰:何修非躬,躬有四位、九德。何擇非人?人有十奸。何有非謀,謀有十散不圉我哉

何慎非言?言有三信信以生寶,寶以貴物,物周為器美好寶物無常,維其所貴信無不行,行之以神,振之以寶,順之以事,明眾以備,改□以庸,庶格懷患

四位:一曰定,二曰正,三曰靜,四曰敬敬位丕哉,靜乃時非,正位不廢,定得安宅

九德:一、孝:孝畏哉,乃不亂謀;二、悌:悌乃知序,序乃倫,倫不騰,上乃不崩;三、慈惠:慈惠知長幼,知長幼,樂養老;四、忠恕:是謂四儀,風言大極,意定不移;五、中正:是謂權斷,補損知選;六、恭遜:是謂容德,以法從權,安上無慝;七:寬弘:是謂寬宇,准德以義,樂獲純嘏;八:溫直:是謂明德,喜怒不郤,主人乃服;九、兼武:是謂明刑,惠而能忍,尊天大經。九德廣備,次世有聲

十奸:一、窮□幹靜;二、酒行幹理;三、辯惠幹智;四、移潔幹清;五、死勇幹武;六、展允幹信;七、比譽幹讓;八、阿眾幹名;九、專愚乾果;十、愎孤幹貞

十散:一、廢□□□,□行乃泄;□□□□,□□□□;三、淺薄間瞞,其謀乃獲;四、說咷輕意,乃傷營立;五、行恕而不願,弗憂其圖;六、極言不度,其謀乃費;七、以親為疏,其謀乃虛;八、心私慮適,百事乃僻;九、愚而自信,不知所守;十、不釋大約,見利忘親。

三信:一、春生、夏長無私,民乃不迷;二、秋落、冬殺有常,政乃盛行;三、人治百物,物德其德,是謂信極

而其餘也信既極矣,嗜欲□在,在不知義欲在美好有義,是謂生寶。”

語譯:

武王三年二月丙辰初一日,武王在鄗都召見周公旦說:“唉,要恭敬啊!我聽說,自身貴在修養,修身有四位、九德;人才貴在選用,選人有十奸;成事貴在謀劃,謀事有十散——這些已不再困擾我了!

“言辭貴在慎重,慎言有三信。信能為國生寶,寶指物中珍貴之品,凡為物品皆可發揮效用。人們所喜好的寶物各有不同,全憑他珍重什麼。用信則無往而不利,有如神助。推崇信為寶物,遵守信以處理事情,明示信以教化民眾,運用信以治理國家,這樣民眾都會歸服感恩。

“四位是:一為志向堅定,二為持心中正,三為能盡職分,四為恭敬處事。恭敬本職慎終如始,這樣待時而動,可立於不敗之地,由定最後得以安身立命、安樂幸福。

“九德是:一為孝,孝順父母教人知敬畏,這樣就不會有悖亂之謀;二為悌,尊敬兄長教人知次序,長幼有序則人倫立,人倫順則下位者不淩駕於上位者,上位者就不會崩潰;三為慈惠,慈惠教人懂得撫養幼小,長者懂得撫養幼小,幼小就會樂於敬養長者;四為忠恕,忠恕之道可作為法式典範,是教化的最高準則,要堅定不移推行下去;五為中正合宜,合宜在於決斷,人君居中裁決,損有餘補不足都恰到好處;六為恭敬謙遜,恭遜稱為有容之德,立足法度而權宜變通,民眾就安心事從君上而不會逃亡;七為寬弘,心胸寬廣器宇軒昂,以合宜之義為準則行寬大之德,就能樂享鴻福;八為溫和正直,溫直稱為盛大之德,喜怒有常而無缺失,民眾就會服從;九為兼用武威,兼武又稱嚴明刑罰,既寬容愛民又能下狠心懲治邪惡,是尊奉上天的大經常法。上述九種德性普遍具備,世世代代都會留下好名聲。

“十奸是:一、隱居不仕以求取淡泊之名;二、放浪形骸以求取有道之名;三、機敏善辯以求取智慧之名;四、以誇張造作的廉潔之舉以求取清譽;五、衝動僥倖,蠻勇赴死以求取勇武之名;六、在小事小節中展示誠實以謀求守信之名;七、相互吹捧和推辭以求取謙讓之名;八、阿諛逢迎眾人以謀求愛民之名;九、愚蠢卻獨斷專行以求取果敢之名;十、剛愎孤傲以求取堅貞之名。

“十散是:一、……於是洩露;二、……;三、淺薄又粗笨馬虎,其謀劃將謬誤百出;四、言語輕佻隨意,會妨害事業成功;五、不真心推己及人,不與眾人同甘共苦,就沒有人關心支持所謀之事;六、放言高論漫無章法,其謀劃將脫離實際;七、疏遠本該親近的賢能輔佐,其謀劃將淪為泡影;八、有私心又畏首畏尾,則百事難成;九、愚昧卻自負,不知自己該守的本分是什麼;十、不識大體,見利忘義,背棄親友。

“三信是:一、如同春生夏長一樣,養生殖財的政令公正無私,百姓就不迷失;二、如同秋落冬殺一樣,揚善懲惡的賞罰有定規,政教就盛行;三、人君治理百物,百物感激其恩德,這樣信就達到了極點。

“信已做到極至,還需注意嗜好和欲望所導致的偏頗,具體表現為不知義。如果所追求的是信而有義,這就叫做生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