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平主義對外政策是由其大一統天下格局決定的(《大武開》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4-01-02

經義:

本節周公從正反兩個方面論治國要領,“四戚”“五和”從正面說明,“七失”“九因”“十淫”從反面說明。

《大武開》主題是討論對殷人的鬥爭,為何周公如此重視內政呢?因為先賢認為,內政是外交的基礎,政治是軍事的基礎,只有國內和諧統一,才有對外鬥爭的勝利。

以天下為一家,從整體上看待內政外交,內外不分是中國古典政治學的特色之一。先賢談“守則固,戰則勝”的方法,落腳點常在內政。《黃帝四經》是中國古典政治學的重要經典,談到守固戰勝之道時說,人類生存的根本在於土地,使用土地的根本在於因地制宜地種植莊稼;種植莊稼的關鍵在於準確掌握農時;農時的準確掌握在於合理使役百姓;使役百姓的關鍵在於不傷民力;不傷民力的關鍵在於節制適度。知道土地適宜種什麼莊稼,並根據時令來種植。適度地使役民力,財富就能增長。賦稅征斂適度,則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則懂得廉恥。懂得廉恥,則民眾習慣於服從號令,不敢觸犯刑罰。百姓習慣於聽從號令而不觸犯刑罰,這就是守則固,戰則勝的道理所在。《黃帝四經·君正》:“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知地宜,須時而樹。節民力以使,則財生。賦斂有度則民富,民富則有恥,有恥則號令成,而刑罰不犯。號令成俗而刑罰不犯,則守固戰勝之道也。”

在“守則固,戰則勝”的前提下,對外要施行和平主義的外交政治,特別是對不能直接進行統治的地區,要施行懷柔政策,遠方的諸侯願意前來歸附,則表示歡迎,不來歸附,也不隨意發兵征討。這就是周公所說的“遠方不爭”。

在以王都為中心的西周五服天下秩序中,“遠方”當主要指距離王城三千五百里之外的蠻、夷、戎、狄。前二者為要服,後兩者為荒服。據《國語·周語上》祭公謀父陳述的“先王之訓”,要服有不履行歲貢義務的,天子要發佈譴責之令;荒服有不履行朝見天子義務的,天子就要發佈曉諭的文辭。如果頒佈了法令、文告後還不履行義務,天子仍要改進自己的政策,增進自己的惠民之行,不能輕易勞師遠征。這樣,近處的諸侯才沒有不聽從的,遠處的諸侯沒有不信服的。文中說:“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當年周穆王不聽眾祭公謀父的勸告,執意興兵征討犬戎,對其展示兵威,結果只得到了四頭白狼、四頭白鹿這些無用之物,從此戎、狄這樣遙遠的邦國就不再入朝見周王了。《國語·周語上》:“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這種懷柔遠人,遠方不爭的戰略為歷代政治家所重視。因為對遙遠的邊疆用兵,成本太高,即使勝利了也很難直接統治,獲取資源。所以只要這些地區的政權不破壞邊疆穩定,就不要武裝干涉。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頒佈的《皇明祖訓》將朝鮮、日本、爪窪等15國列為“不征之國”。朱元璋的考量也是基於周人的戰略原則。《皇明祖訓》首章中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歷史上中國長期奉行和平主義對外政策,是由其五服制度——大一統的天下格局決定的,符合其政治有機體難以裂解的地緣政治特點,所以持續數千年而不衰,成為中國典型的文化特徵。

經文:

周公拜曰:“茲順天,天降寤於程,程降因於商。商今生葛,葛右有周維王其明用《開和》之言,言孰敢不格

四戚:一、內同姓;二、外婚姻;三、官同師;四、哀同勞

五和:一、有天維國;二、有地維義;三、同好維樂;四、同惡維哀;五、遠方不爭

七失:一、立在廢;二、廢在祗;三、比在門;四、諂在內;五、私在外;六、私在公;七、公不違

九因:一、神有不饗;二、德有不守;三、才有不官;四、事有不均;五、兩有必爭;六、富有別;七、貪有匱;八、好有遂;九、敵有勝

十淫:一、淫政破國,動不時,民不保;二、淫好破義,言不協,民乃不和;三、淫樂破德,德不純,民乃失常;四、淫動破醜,醜不足,民乃不讓;五、淫中破禮,禮不同,民乃不協;六、淫采破服,服不度,民乃不順;七、淫文破典,典不式教,民乃不類;八、淫權破故,故不法官,民乃無法;九、淫貸破職,百官令不承;十、淫巧破用,用不足,百意不成

“嗚呼,十淫不違,危哉!今商維茲,其唯第茲命。不承,殆哉!若人之有政令,廢令無赦,乃廢天之命?訖文考之功緒,忍民之苦,不祥。若農之服田,務耕而不耨,維草其宅之;既秋而不獲,維禽其饗之,人而獲饑,云誰哀之。”

王拜曰:“格乃言。嗚呼,夙夜戰戰,何畏非道,何惡非是。不敬,殆哉!”

語譯:

周公向武王行拜禮,說道:“謀商是順應天意。上天在程地給太姒降下寤夢,程的托夢起因於商。如今殷商朝庭果真生出葛藤,商生葛藤表明上天在佑助周。請我王明白推行《開和》中的那些名言,誰敢不把經典中的名言當作準則呢?

“四種親近之人是:一、族內的同姓;二、外家的姻親;三、同師門的官員;四、共過患難的人。

“五種和諧關係是:一、效法天以治國;二、效法地以行義;三、與民同樂,成全百姓的喜好;四、與民共患,避免百姓的悲哀;五、文以懷柔,不與遠方諸侯爭競。

“七種用人失誤是:一、重用本該廢棄的人;二、廢棄本該敬重的人;三、依附高門大族;四、諂媚朝內權貴;五、朝外有受寵謀私者專權;六、朝內有受寵謀私者幹政;七、王權衰微,政在私門。

“九種流弊是:一、不祭祀鬼神;二、不遵守道德;三、不任用才智之士;四、臣下勞逸不均;五、內政不和,朋黨相爭;六、貧富差距過大;七、貪斂無度,致使財用匱乏;八、迎合取悅,不加克制;九、對敵鬥爭中取勝,驕傲自滿。

“十種過失是:一、繁苛的政令會破壞國本,勞役百姓沒有定時,人民就會流失;二、過度的嗜好會破壞道義,號令不合乎義理,人民就不會和睦;三、靡靡之音會破壞德性,道德不純正,人民就會乖張失常;四、頻繁的動盪會破壞人的廉恥心,不知廉恥,人民就不會謙讓;五、偏離中道會破壞禮義,禮俗不一,人民就不會和諧;六、混亂的色彩會破壞器服制度,器服不合法度,人民就不會順從;七、巧言深文會破壞典章,典章不符合教化,人民就會不肖;八、放縱權力會破壞祖制舊典,祖制舊典不能約束指導官吏,人民就會無法無天;九、濫行封賞會破壞職任,職任不合法理,官員就不接受命令;十、過度的工巧會破費財用,財用不足,則百事不能辦成。

“唉,不避免這十種過失,國家就危險了,如今的商朝就是這樣啊。所以商的天命必定會轉交給周,我們如果不承受這天命,會很危險的!如同人君頒佈政令,凡違君命者皆罪不可赦,何況是違背上天的大命呢?放棄先父文王開拓的偉大功業,忍心人民受苦受難而不拯救,不吉利啊!就像農夫種田,只下力耕地卻不除草,任由雜草瘋長,莊稼長成卻不收割,坐視鳥雀吃食,人最後挨餓了,可誰會去哀憐他呢?”

武王拜謝道:“你說得太好了!唉,日夜戰戰兢兢,畏懼什麼?無非是天命大道;忌諱什麼?無非是迷亂過失。不恭謹敬畏,前途就會很兇險。”